中共喉舌央视,近些年有一个爆遍大陆的《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的人据说不是精英,就是专家,笔者有一日心血来潮,也打开这个节目准备聆听一番,受些教育,不料画面上主讲的女教授,正在那里大讲特讲唐太宗与隋炀帝的登基丑闻,因为这女教授在讲唐太宗与隋炀帝的登基时,即没有讲登基前的因也没讲登基之后的果,对不懂历史的观众来讲,是过了一回故事瘾,而作为在一个普及历史知识的讲坛上,特别又是出自一个堂堂的教授之口,那就真有篡改历史和误导观众的嫌疑了!
其实说起来,把唐太宗和隋炀帝做对比实在是有辱唐太宗的英名,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明君”,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而隋炀帝杨广的行为则正好和唐太宗相反,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和暴君,他在短短的十四年里把一个本来非常富庶的隋王朝葬送在自己的手里。不过这些后世人们耳闻目睹的事先往一边放一放,咱也来一回让史实说话,就上面那位大牌女教授口中说的“两人的登基都是不光彩的”事,来追根求源地论证一回。
为了厘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两人在登基之前的经历入手,对比这两个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事件的原委。
一、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的军功对比
1、李世民——参与晋起兵的谋划和决策,夺取长安和统一全国的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渊的次子,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除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们的亲信,在晋阳起兵。七月,李渊亲率大军三万从太原出发進军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时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阻挡李渊前進。适逢霖雨连绵,、饷粮不给,又流言突厥刘武周联合欲乘虚袭击太原。李渊欲采取大将军府长史司马裴寂的建议,先还师太原,再待机以图后举。时任右将领大都督的李世民则认为:突厥并未构成对太原的威胁,因此应先入咸阳,以号天下,若遇到小的挫折就班师,不仅有挫士气,而且难成大举。李渊最后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武力平定了霍邑,又连取临汾和绛都(今山西绛县)。这时的李世民尚不满十九岁。
九月,李渊率军围攻河东,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坚守河东不出,李渊命攻城,不克。裴寂主张以重兵攻克河东,歼灭屈突通,以绝后患。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直入关中。李渊左右权衡,决定兵分两路,由李世民率军入关,直取长安,同时以相当的兵力对付屈突通。
十月,李渊至霸上,与李世民、李建成军会师,共20余万。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挟代王杨侑守城以拒李渊。李渊遣使城下,谕以匡复之意,再三不报,拒守俞固。李渊乃命建成、世民四面同时攻城,长安守军见大军压境,顷刻瓦解,隋朝的都城被李渊攻陷,河东屈突通也就不攻自灭了。
从以上史料可见,在李渊从晋阳起兵到建立李唐政权的过程中,李世民不但是李渊的主将,而且在几个关键时刻为李渊出谋划策,起到了战略决策的作用,为李渊迅速夺取政权建立了无可替代的功勋。
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的哥哥建成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弟弟元吉(603—626)被立为齐王,当时摆在李氏父子面前首要任务是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但是,李渊称帝后不便再挂帅亲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存京城协助父皇处理政务。因此,指挥和领导统一战争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这时的李世民年仅22岁,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统帅千军万马开创了他历时四年多的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生涯,先后消灭了占有陇西(今甘肃陇西)、西平(今青海乐都)、天水(今甘肃天水)的薛氏父子、盘踞在代北的军阀刘武周、盘踞河南的王世充、盘踞在河北的窦建德等强大的军阀势力和农民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中无与伦比的特殊功臣。
李世民不但骁勇善战,也善于收罗和使用人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谋臣和猛将。武德四年(621)七月,李世民从关东前线返回长安时,跟随他进京的就有尉迟敬德,公孙武达秦叔宝程咬金李世勋等于25员大将,铁骑万匹,甲士如流,在朝野上下轰动一时,而这些人中,有的曾是敌军的将领。这一年冬天,李世民因军功被封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他不但掌握着大量的军队,还担任尚书令,位居宰相之职。至此,李世民的军事权力和政治地位已经达到了最高峰。
2、隋炀帝——少从军旅,南平陈朝,北御突厥,坐享其成。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当隋文帝还是北周大臣时,就因父功被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封为晋王,并担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总管,这时杨广才13岁。次年又任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今。一个13岁的少年是担任不了如此重任的,所以,隋文帝精选了朝中正直有才望的大臣来辅佐他。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八年(588)大举攻陈,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相当于总指挥),命他与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这一年,杨广二十岁。隋军东起沧海,西至巴蜀,共投入兵力51.8万皆受晋王节度,第二年春,灭掉了陈朝。这次灭陈,杨广虽然担任了最高统帅,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坐享其成的。实际指挥部署的是元帅长史高颎,亲率三军攻破陈都建康的是贺若弼、韩擒虎。沿江东下,扫陈残余势力的是大将杨素。
开皇十年(590),江南士族高智慧等人起兵作乱,文帝调杨广为扬州总管,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开皇二十年(600),突厥达头可汗進犯北方边境,文帝命杨广与杨素、史万岁、汉王杨谅分道出击。这一役,以杨广接受部下建议,在泉水上游置毒,西突厥人畜饮者皆死,于是退走。
和隋朝的诸多功臣相比,杨广的战功算不上出类拔萃,与李世民就更无法相提并论了,但在杨坚的诸皇子中,还算得上是一个佼佼者。
二、同是夺嫡登基,性质大不相同
1、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
如上文所述,李世民显赫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的妒忌,同时也使他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继承权,他大力收罗人马,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还把弟弟齐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东宫集团,俩人合谋对付李世民,几次施毒计食物中放毒、刺杀等等一系列阴谋未遂。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在忍无可忍中,在武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乘太子及齐王元吉入朝之际,将他们杀死,史称“玄武门之变”。
关于“玄武门之变”,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记载,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更为详细一些。其要点主要有:
(1)齐王元吉曾劝太子建成除掉秦王世民,两人多次合谋陷害秦王,特别是建成预谋用毒酒害死世民而未能得逞;
(2)武德九年(626)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推荐齐王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移到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
(3)李世民得知了李建成的阴谋,与大臣长孙无忌等商定,决定先发制人。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鞠问;
(4)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太子、齐王途经玄武门时,将两人杀死。
2、阴谋夺嫡,矫诏登基
杨勇是杨坚的长子,幼时颇得父母喜爱,杨坚在做隋王时便被立为世子,后来确立为太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勇越来越迷恋声色犬马,在父母面前逐步失宠。杨广本来就是一个善于耍阴谋权术的人,为了夺得太子地位,他一方面讨皇帝老子的欢心,一方面笼络自己的亲信党羽。他鼓动当朝箸名大将杨素广造舆论,诽谤太子,胁迫姬威上书密告杨勇不轨,开皇二十年(600),杨勇被废,杨广终于如愿以偿,被立为太子,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
仁寿四年(604)文帝卧病不起,这时的杨广已急不可待,写信给杨素问如何处理后事,杨素的回信被错送给了文帝,文帝看后非常生气。文帝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入侍,杨广见了不由得欲火烧身,兽性大发,企图逼奸她,文帝得知大怒,急招长子杨勇。
在这关键时刻,眼看杨广到手的皇位就要告吹。但杨广的心腹已经布满内外,得知这一消息,便派亲信张衡進宫把杨坚的人全部赶出去。同一天,杨坚死,享年64岁。对杨坚的死因,史书都没有明确的交待,有的说是被“拉死”(《中国皇帝全传》),有的说是张衡对重病中的杨坚做了手脚(《中国古代秘史》)而死,后世多推断是被杨广所杀,也是基于上述两件事的暗示。
隋文帝死后,杨广并没有立即发丧,而是按照心腹大将杨素的计谋,先以矫诏继皇帝位,而后才宣布皇帝驾崩。
结语
从上述史实可知,虽然唐太宗李世民与杨广隋炀帝杨广都有杀兄夺嫡登基的相似之处,但两者性质完全不同。秦王李世民刺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完全是出于无奈,如果他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果断措施,日后很可能会被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致死。随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子及后来的登基做皇帝,不管是被迫,还是处于其他什么原因,都是李渊同意的,同时,鉴于李世民的赫赫军功,他登基也是众望之所归。而杨广先是通过阴谋手段取得太子位,又以谋害父皇、假传圣旨的非常手段登上皇帝宝座,他的登基才是不光彩的。如此说来,将两人的登基混为一谈,一概说成是不光彩的观点显然是严重的误导观众。
根据《中国皇帝全传》整理
参考书目: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秘史》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日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48&t=7849
来源:看中国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