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驻北京记者戴尔分析中国将改革房地产税制度的计划,称国务院上周公布的40个字的通知标志着惊天动地的政策转变,可以解读为中国政府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可能会推出某种形式的房地产税。
作者说,这一政策转变的重要性远超过控制房价泡沫,因为它可以为北京多年来谈论不休但始终未能付诸行动的一些重大社会改革铺路。
文章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如果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规模。新增的地产税收入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为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可以减少,有助于推动地方财政更透明,促进良治。
但是,作者也指出开征地产税面临强大的阻力,尤其是以非法所得方式获得房地产的官员更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财产。而且,如果这项税赋执行中出现问题,很可能会让房地产市场崩溃。
另外,作者指出,北京目前流行“改革疲劳症”和胡温政权打算平稳度过余下的任期到2012年安稳退休的揣测,而是否真正开征地产税可以测试这种传闻的真伪。
出口激增出人意料
周五的《泰晤士报》就中国五月份出口贸易超预期地增长发表新闻述评说,中国的出口爬升了,但很可能无法持久。
文章说,出口同比增长50%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聚集地区工潮的此起彼伏,部分观察人士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正在改变,但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欧洲债务危机深化,这样的出口增速将无法保持。
另一方面,文章引述观察人士说,中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增势和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也可能使美国方面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行动提前到这个月;如果北京在欧洲深陷危机的时刻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做出一个小小的松动,就可产生极大影响,而且使中国得以声称自己“为全球经济的重新平衡做出了有建设性的贡献”。
有分析员认为一个月的贸易强劲增长不足以令北京改变汇率政策,还有人认为出口骤增的原因之一是制造商为了赶在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之前尽可能多地出货付运,脱钩后估计人民币可能升值20%。
《国际先驱论坛报》周五(6月11日)就中国五月份贸易数据发表的新闻引述观察员说,中国的出口强势表明国际贸易并未因欧洲债务危机而陷入低迷,而且中国的出口增势估计能够持续。文章说,这些数据还强化了一个愿景,即中国经济正在稳步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金融时报》周五以很大篇幅报道了中国强劲的贸易数据在美国引起的反应。一篇由该报在华盛顿和在北京记者联合采写的报道说,中国出口激增和美国因此倍增的愤怒将转化成更大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同一版另一篇文章侧重分析了中国人民币汇率政策不松动导致美国财长盖特纳在华盛顿的国会山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对北京方面固执己见的态度他也倍感困惑,只能希望北京理解一点,即美国国会广泛支持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采取行动。鹰派代表,参议员舒默准备两周后提交国会的议案建议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社会主义工人
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分析了中国劳工市场近来工潮不断,是否标志着它位于一个转折点。
文章说,有些密切跟踪中国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的“丰富、年轻、廉价”的劳动大军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外资企业此起彼伏的工潮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时代结束了,而三年前中国人口专家蔡昉就预言,13亿人口的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供应还在继续增加,但劳动力平均年龄也在增长,而现在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劳动大军几乎都是年轻的农民工。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到了由于缺乏剩余劳动力,不涨工资经济活动就会停滞的程度。
不过,文章接着指出,近期不少罢工以资方同意大幅加薪结束,可能只是因为过去两年工人工资一直处于冻结状况。另外,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仍然相对缓慢,农村人口仍然占40%,再过十年才能降到25%。而且,在劳动力市场达到临界点之前,工资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上涨,比如农村生活条件提高,需要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农民进工厂打工。
《卫报》本周报道说,中国有毒工业正在向乡村地区转移,引起广泛的污染问题,报道的标题是:中国“癌症村”的居民为中国“肮脏的革命”付出代价。
癌症在90年代成为中国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卫报》在中国的记者去云南省靠近一个工业园区兴隆村做了报道。那里许多村民由于工业污染而身患癌症。
报道说,污染严重的工厂进入偏远的、法规不健全的农村地区,造成当地河流污染,让许多村民身患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