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美国海军军官马吉芬与北洋水师的士兵探讨战法
身穿残破戎装的马吉芬
黄海海战后身穿残破戎装的马吉芬
115年前,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全军覆没,人们对宁死不屈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已耳熟能详,却对这支队伍里的一位美国海军军官不太熟悉。这位鲜为人知的洋军官,曾指挥大清“镇远”号装甲舰,在黄海大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殊死拼杀。他就是美国海军军官马吉芬。
来中国寻找用武之地
1860年12月12日,马吉芬生于美国匹兹堡的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追随华盛顿,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其父则作为陆军上校,参加过南北战争。马吉芬从小就立志从军,1877年考入印第安纳波利斯海军战争学院。
1884年,当马吉芬快毕业时,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缺员时,才能将海军战争学院的毕业生递补上去。当时,美国海军规模很小,平均每年只有12名毕业生能成为海军军官,其余90人,则不得不回家待业。热爱海军事业的马吉芬没能考入前12名,于是,他不得不到国外寻找发展机会。
当获悉中国清王朝正大力发展海军后,马吉芬便决心到中国来建功立业。1885年4月,他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天津。通过美国领事馆,马吉芬把求职信递给了李鸿章,接下来,就有了李鸿章的面试。首先,李鸿章问马吉芬:“你为什么到中国来?”马吉芬答道:“到中国海军服役。”
“你的希望是什么?”
“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职务。”
“我没有什么职位给你。”
“我想您有的。我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贵国,就是想为大清服务。”
“那你准备做什么工作?”
“我想指挥贵国新购进的鱼雷艇。”
李鸿章沉思片刻,同意了。但在告别时,李鸿章突然问起马吉芬的年龄,马吉芬回答25岁,这下可捅了娄子。因为在中国,30岁以前的男子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李鸿章板下了脸,说马吉芬什么都干不了。经过马吉芬再三恳求,李鸿章才同意先进行考核,再决定他的去留。
第3天,天津水师学堂特别为马吉芬举办了一场“公务员考试”,内容涉及船舶驾驶、枪炮使用、航海天文学、代数、几何学等方面。凭借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到的知识,马吉芬轻松通过考试。不过,李鸿章仍然对于一个美国人担任鱼雷艇管带不太放心,就安排马吉芬当了天津军械局教官。
桃李满天下
在任教的9年里,马吉芬不仅负责教授领航和天文学知识,还为中国军官讲解工事构筑。他尽职尽责,无论是他经手订购的炮弹,还是用于制造步枪的材料,马吉芬都没有收取过回扣。清政府对他的信任也可以从各种重要委派上看出来:他曾带领一组中国官兵前往英国造船厂,接收订制的军舰;他建议在威海创办一所新式水师学堂,也被李鸿章和丁汝昌接受,并被委任为威海水师学堂总教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吉芬渐渐桃李满天下。后来,许多参加甲午战争的北洋水师军官,都曾是他的学生。
黄海战争中,几乎双目失明
1894年,在马吉芬回国探亲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他立即取消休假,主动向丁汝昌请战。鉴于他多年来对北洋水师的贡献,丁汝昌遂任命马吉芬担任北洋水师主力舰“镇远”号帮带大副,特授参将衔。
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日舰发射的炮弹,击中了北洋水师“镇远”号的前甲板,管带林泰曾被炸成重伤。于是,帮带大副马吉芬接过指挥权。在海战最后阶段,北洋水师只剩下“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与日本5艘快速巡洋舰进行对抗。
在此期间,“镇远”号经受了上百次炮击。在马吉芬的指挥下,“镇远”号先后有10发炮弹,分别击中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日舰便调整到“镇远”号背后,进行射击。于是,速度稍逊的“镇远”号,几乎受到整个日本舰队的攻击,其装甲及炮塔,被日舰炮弹打出密如蜂巢的弹坑。马吉芬被乱飞的弹片击伤,双目几近失明。他在昏迷中,被士兵们抬进船舱。但当马吉芬醒来后,又继续担负起一个舰长的职责,坚持指挥到海战结束,并将“镇远”号驶回旅顺军港。
“我的心属于北洋水师”
黄海海战后,由于马吉芬伤势严重,朝廷允许他回美国疗养。但马吉芬还想留在北洋水师,为其效力。直到1895年2月,北洋水师败局已定时,他才回国疗伤。马吉芬在纽约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两年。
为了尽可能在失明和止痛药失效前,最后为中国服务一次,马吉芬为《世纪杂志》写了一份关于黄海海战的详尽报告,以此作为借鉴。他在报告结尾,这样评价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提督既是勇敢的战士,又是温和的绅士。见大势已去,他尽毕生最后的职责,为了麾下将士的生命,与敌签约。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曾期望活着,但他知道大清朝廷的不仁,对他的冷酷待遇,将超过不共戴天的敌国。夜半孤灯之下,左思右想,自杀身亡。老将军当时的感情究竟如何?”
1897年2月11日,一直深受病痛折磨的马吉芬在医院里用左轮手枪自杀。他在床边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心属于中国,属于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