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per Carrott(左)和 Colin Craddock(右)
“我抽根儿烟您介意吗?”“没问题!我放个屁呢?”
好些年前在电视小品里看到餐馆两位顾客间的这段对话我至今时时回味,不知究竟是因为喜剧名角“胡萝卜”(Jasper Carrott,左)那句简短反问的逻辑无懈可击,还是因为我觉得它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可惜这条言简意赅的妙语至今还没用上。原因主要倒不是我的运气水平有限,缺乏召之即来的本事,而是这话到了嘴边我便感到矛盾心理,到了总是说不出口。
点到为止
我自己不抽烟,有关吸烟对健康有这样那样的威胁我也早就听说了,也基本信服,旁边有人吸烟我也确实比较腻味。
不过得理不让人的人谁都讨厌。你喜欢别人斥责自己的生活选择吗?
我若不喜欢听你一个劲地劝我在这样那样的事情上按照你的观念改变自己,我凭什么执意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开导你?
即便出于关爱,也只能点到为止。
年轻的时候最容易养成吸烟的习惯。
有涯之生
前些年在中国买了一本《烟辩》,里边引述20世纪中国文人梁实秋(1903 -1987)的一段话,我发现自己的思路与他大体相仿:
“吸烟无益,可是很多人都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而且无益之事有很多是有甚于吸烟者,所以吸烟或不吸烟,应由各人自行权衡决定。”
不可磨灭
我小时候的教育者一直就把吸烟说成是坏事,至于身边那些抽烟的成年人,也不记得有谁为这种习惯做过有力的伸张。
然而当时受尊重的师长,尤其是男人大都抽烟,墙上挂着的领袖像,以及舞台和银幕上的名角也常常手持卷烟。
这让我逐渐悟出一条道理,就是虽然根据我的教育言行不一是坏事,但实际生活中很多非常堂皇的师表人物照抽不误,显然说明对言行不一的遵守并非没有回旋余地。
我由此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是,理想行为与现实行为有差距,到头来哪些理想的理念真需要付诸行动,哪些口头上说说就够了,可以自己思考、权衡。
为此,吸烟的人虽然没有把我拉入他们的行列,但对我处世观念的形成还是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吸烟益寿?
淡化我早年接受的反烟宣传的另一个影响,来自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
马克·吐温本人虽然喜欢烟袋,但也有不抽烟的时候……
当时家里有张美国幽默小品荟萃的唱碟,上面的两段单口相声把霍普(Bob Hope,1903 - 2003)介绍给了我。
其中一个场面里他讲述自己住院的奇闻:护士来到旁边的病床使劲摇醒床上的病人,边摇边说:“醒醒,醒醒,该吃安眠药了!”
霍普的另外一段讲了他说是马克· 吐温的一个故事:有两个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人既抽烟,又喝酒,最终活到90多岁…
“另外那个兄弟呢,没抽过一支烟,没喝过一口酒,不到两岁就去世了。”
教唆
这类搞笑故事的用意到底几分是做反面宣传,“教唆”人继续吸烟不误,几分实际上为的是掩盖想戒烟但又戒不掉的人自己心中的困惑,力图化解愧疚感,我们可以各做自己的理解。
不过,这些年来吸烟有害论的科学论据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抑制吸烟的规定也越来越多,四处蔓延。
当初我到BBC,楼内吸烟并无限制,但中文部的人已有默契,吸烟就去楼道,在我看来非常文明。那时若有来访者不知这条规矩拿出烟来,我也会上去恭敬地告诫。
既得利益者
十来年前英国的公司机构逐渐开始把吸烟者驱之楼外,BBC也加入了此行列。这时我却感到过分了,开会时也出来伸张,呼吁给吸烟者在楼里留下一席之地,但这时却发现我的已是少数观点,没有几个人支持,禁令按计划执行。
现在这种规定写入了法律,更没有妥协余地了。我家住的楼道虽然上下只有三户人家,但我们也依法挂出禁烟牌子,否则被发现就该罚款了。
这些对我和他人的健康都有益,我呼吸的时候也舒服多了,就此而言我属于既得利益者行列。
不过,为了健康和舒适而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
(鸿冈 201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