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成都中原 一条乐舞交流之路
专家们考证,龙首琵琶为缅甸民族乐器,由于缅甸位于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之间,既与印度古代琵琶相似,皆为棒状梨形,又吸收中国的龙图腾,做成龙首。龙首琵琶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典范。中国古籍中,缅甸在汉代称掸国,唐代称骠国,宋代称蒲甘,明代始称缅甸。其音律在汉代就传到成都,又从成都传至中原。《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掸国王雍由调“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即献上音乐、舞蹈、杂技、魔术,安帝刘祜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追根朔源, 已成为川剧符号的吐火,与此颇有渊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的国王雍羌应剑南节度使韦皋之邀,派遣王弟(一说是王子)舒难 陁率乐队和舞蹈家来到成都,为成都人献上精美的音乐舞蹈大餐。到长安后,白居易《骠国乐》诗曰:“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陁,来献 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廷,黈(tou三声,意黄色)纩不塞为尔听……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韦皋还将孔雀王、白鹤游、赞娑罗花等十二种骠国乐谱,呈献给德宗皇帝,存于内府。
出宫被救回宫 琵琶女重归唐文宗
郑中丞于宫中内府见过韦皋呈献的孔雀王、白鹤游、赞娑罗花乐谱,与梁厚本婚后,每遇良辰,饮于花下,酒酣之时,怀抱龙首琵琶小忽雷,朗弹数曲。一天,有黄门(皇帝身边的侍臣)放鹞子路过其门,在墙外偷听,自言自语:“此郑中丞琵琶声也,骠国乐也。”回宫后,报告皇上。文宗深感震惊、迷惑。立即宣召梁厚本进宫。梁厚本跪在文宗面前,面如土色,如实供出救郑中丞并纳为妻的经过。文宗拍案而起,仰天大笑:“免厚本无罪!”并赐金银财宝。梁厚本目瞪口呆、大感意外。不过,文宗又令他立即将郑中丞送回宫中,派黄门前往迎接。《乐府杂录》说:自赐郑中丞缢死,“文宗方是追悔,”获知得救,“至是惊喜。”郑中丞重回内宫,文宗宠爱胜过从前。然而,自“甘露之变”后,文宗已被宦官仇士良钳制。不久文宗便抑郁病死,年仅三十一岁。武宗李炎即位。仇士良追怨文宗,凡受文宗宠幸者以及内府乐工,诛贬相继,乐府一空。郑中丞和小忽雷以及藏于禁中的大忽雷不知去向。
《桃花扇》《小忽雷》 孔尚任撰写新传奇
清初康熙辛未年(1691年),剧作家孔尚任在北京得到一把龙首琵琶,头下刻“小忽雷”三篆字……项后刻“臣滉(韩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与历史上记载的龙首琵琶完全一致。孔尚任惊喜万分,经过三年的深思熟虑,创作了《小忽雷》传奇。此剧与《桃花扇》一起,为孔尚任的代表作。梁启超说:“《小忽雷》全 部结构和科白,当然是孔尚任‘立传周详’的云亭山人一手做成了。”孔尚任自号云亭山人。
《小忽雷》以蜀檀龙首琵琶小忽雷为线索, 描述郑中丞与梁厚本的传奇姻缘。《小忽雷》对历史上的郑中丞与梁厚本的命运作了一些改动。剧中,梁厚本也叫梁生,为一介书生,年过三十尚未婚配。他倾其所有购小忽雷,游览曲江题诗亭壁,为独孤郁和白居易发现,视为高才,与之结为忘年交。郑注见梁生为独孤郁大学士座上宾,主动将其妹郑盈盈(郑中丞)许配给梁生,独孤郁替梁生下聘礼。盈盈与梁生相识、相知、相爱。梁生随遭贬谪的白居易前去江州,浔阳江头遇商人妇润娘弹琵琶,白居易写下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仇士良选秀女,盈盈被逼入宫。润娘被召回京城教授琵琶。梁生回京参加科举考试,前去看望润娘,巧遇盈盈。两人相见,痛不欲生。盈盈回宫后,弹着小忽雷倾诉悲伤。此时,仇士良则催促盈盈备妆侍寝皇上。悲愤的盈盈用小忽雷猛击仇士良,匙头被砸断。仇士良怀恨在心,诬陷盈盈参与“甘露之变”。盈盈被赐缢死,装进木箱,抛入河中。在河边钓鱼消愁的梁生,将其打捞上岸,见是尚存一息的盈盈,两人终于团聚。《柳叶儿》曲:“问起他(小忽雷)宫中来历,倒惹出万恨千悲; 中丞原是女倾国,为甚的乌夜啼、雉朝飞?直待那凤去台空也,才得于归。”
大忽雷小忽雷 一千年后重新聚首
正如《小忽雷》传奇中的郑中丞与梁厚本的结局为大团圆一样,现实中的小忽雷与大忽雷也再次相聚。孔尚任死后,其子把小忽雷赠给王斗南。王斗南又转让给孔泗源。清末,安徽贵池文人刘葱石从原藏于张瑞山的旧物中得到“大忽雷”。刘葱石又向孔泗源家求购小忽雷。让大、小忽雷相聚不失为乐坛佳话。于是,孔家把小忽雷送与刘葱石。欣喜异常的刘葱石回到贵池,立即修筑豪华的“双忽雷阁”来珍藏这两把传奇般的龙首琵琶。一时间,名士雅客,纷至沓来,观赏、题咏。
清人吴穆观赏小忽雷后感慨道:“叹一物之升沉显晦,已觉销魂!”如今,两把檀木二弦龙首琵琶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大忽雷长二尺八寸五分,龙首颔下有篆书 “大忽雷”三字。小忽雷一尺四寸七分。龙首颔下有篆书银嵌“小忽雷”三字,琵琶项有“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正书十一字。建中辛酉为德宗李适即位第二年 (781年)。蜀山奇木所制作的龙首琵琶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