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鼓励所有标新立异的行为,只是当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无须太多标准的规则。偶尔活在传统教条之外,有收获的不一定是孩子,教养者将是那一位被眷顾的人。
(图/阿兜)
刚出道教书的时候,我的言行举止一切都是按规矩来,包含对学生的要求。记得一次教学生弹钢琴,分明是右手负责的乐谱,我的学生坚持以左手弹奏。起初不以为意,只轻声提醒“请用右手”。学生并未理会我的提醒,继续弹他的音乐。顿时觉得颜面扫地,于是板起脸孔大声斥喝“用右手”,并认为以下时间就此安然。谁知学生突然一个动作,他猛力举起左手生气的说:“谁规定这不能叫右手?”我愣住了,这画面令我难以忘怀。学生表达的声音,多年来仍余音绕梁,刺激我不断地思考“是啊,谁规定这不能叫右手”?几年后我决定到欧洲继续研究教育。
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当老师的人不懂孩子的发展,或不能以孩子的心灵高度,来协助孩子学习是危险的。走笔至此,猛然忆起自己在年轻时候,就喜欢左脚穿红袜、右脚穿绿袜,只觉得好玩、有趣。谁知母亲见状破口大骂“你给我像样点儿,成什么体统”。自小对艺术就有天生的敏感度,但一直不能受到父母的支持,只好依照规矩过生活。因此个人早期的艺术训练是呆板的,因为少了突破的勇气。这说明了成人常因不可改变的成俗制约,抹煞了孩子的创造力。
欧洲学成后于适当的时机,我开始运用新的教育哲学认知,在台湾创立“儿童艺术心灵成长空间”。这是一个专门提供孩童可以自由说话的天地,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创意之场所。一来,延伸论文的研究。二来,想在传统教育的课程设计里,尝试赋予新的概念。同时鼓励家长,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花大把钞票,并引导他们善用天地间的资源,来训练孩子的思辩能力,也教他们如何观察及了解自己孩子的先天性格,以便顺势而教。因为孩子只有在如此情境下生活,才能够愉快成长,教养者也不会因为旧有成见,找不着新法子而弄拧了亲子关系。
着名摄影家王信女士,二十几年前写了一篇题为〈牙刷不一定用来刷牙〉的短文,文中写道:在行为上我们常受到随着年龄“既成观念”的束缚,因此创造力也跟着萎缩。小孩子画图时,身旁的大人一定会纠正他,告诉孩子头发是黑色的,男孩不能穿红衣,画房子不能没有窗户……等等,小家伙就这样把上一代的“既成观念” 接收过来,长大后他绝不敢拿牙刷来刷鱿鱼。
如果当年我的母亲,能以欣赏的角度说:“我也觉得挺创意的,真要穿出门吗?需要勇气哟。”左脚穿红袜、右脚穿绿袜的行为,即使没有穿出门,但那一份可以做自己的想法被支持,当然创造的勇气将无可限量。王信女士思考的问题,虽历经几十年岁月,相信依然是多数现代人的生活思维写照。再者当时的我,若能及早学习到“世界可以不一样”的突破教学法,相信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反向思考能力的孩子,让他们的创意飞翔。就如我的新居,面对一片绿色大地,我勇敢地享受蒙得利安这位抽象艺术大师的色块理念,在两扇窗上分别装置了大红与正黄的窗帘,对比的色块结构释放了我的视觉,并呈现了我生命的真实本质。
培养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将来才能够拥有自己的观点。希腊名人欧理皮底司说:“凡无法陈述自己思想的人,都是奴隶。”奴隶之意为,不能做自己。识字但不懂思考的人,是现今文盲的新解。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识字而已,我并不鼓励所有标新立异的行为,只是当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无须太多标准的规则。偶尔活在传统教条之外,有收获的不一定是孩子,教养者将是那一位被眷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