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转自《经济学人》:胡耀邦、温家宝——怎么回事?为什么?
不久前,中国媒体报道了清华大学最近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题目是“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报告指出了一个令当局非常不愉快的事实:“近些年来,我们实际上已经陷入‘维稳的怪圈’: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反而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
报告给这一病症的诊断是,“现有维稳思路和模式的缺陷”。各级政府普遍设立“维稳基金”花钱买平安,也就是所谓“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负责官员的个人判断,其所体现出的政府行为明显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往往忽视丶扭曲甚至排斥法律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社会矛盾越加激烈,而这些问题背后的症结,则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对此,撰写这份报告的学者们给当权者开出的药方是,“强化政府作为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节和仲裁者的角色;……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长效的制度化手段;……改变目前社会中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的管道;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形成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性机制。”
我对这篇报告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学者真的相信政府会接受他们的建言吗?我注意到,这份报告的统稿者中,有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孙立平,我相信至少他是不会相信这一点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除了指出“越维稳越不稳”这个事实以外,报告还告诉读者,2009年中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16%,已超过国防开支增幅,总金额将高达5140亿元人民币。这就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快速逼近孙立平教授曾经指出的“不可治理状态”,一场严重的危机即将到来。这恐怕才是这篇报告最重要的意义和作者们的真实意图。
从网友的评论也可以看到,起草这篇报告的学者与政府的对话完全是无效对话,当权者根本不可能接受他们的建言。从地方官员的角度,花钱买稳定不是花自己的钱,从胡锦涛的角度,建立法治等长治久安的办法,也完全不合自己的政治利益,还有不到三年他的任期就要结束了,他已经明白表示,自己的宗旨是“不折腾”,不会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变革。因此,只要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可以支持三年花钱买平安,他就大功告成了。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场游戏的逻辑,但所有人都毫无办法,这就是中国目前的政治困境。中国的政治空气已经陷入极度的沉闷。在一片沉闷之中,温家宝在胡耀邦21周年忌日发表的文章,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人都注意到,文章的发表并非在逢五逢十的重要忌日,他为什么要发表这样一篇非常个人化的纪念文章呢?温家宝究竟有什么政治意图呢?
我对温家宝这一举动的解读是,温家宝正在为即将来临的政治风暴作准备。作为当权者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温家宝比所有局外人更知道中国的各种危机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更加知道一场政治风暴的不可避免。通过发表这篇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温家宝想告诉民众这样一个信息,他将在未来的政治摊派中,代表多数民意,与既得利益斗争。
温家宝的文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最高领导层内,已经不存在有效的沟通,领导集团内部的政治分歧之大,不可调和,已经发展到温家宝可以我行我素,不顾高层其他成员是否反感的程度。
不过,我相信温家宝与民众的沟通也未必是有效的,温家宝想借民意的支持来赢得权力博弈也未必会如愿。中国的困境并不仅仅是高层的政治僵局。六四以后中国的畸形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极其庞大,依靠不公正规则获得巨大财富的利益集团。如果温家宝想煽动民粹情绪打破利益分配的僵局,他很难成功,而如果他的政治策略成功了,则很可能是一场大灾难。因为在温家宝的身后,并不存在一支理性的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