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之死(组图)

发表:2010-04-26 20:5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丁宝桢


安德海

清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57岁的丁宝桢受到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升任四川总督。当时四川吏治腐败财政赤字巨大,慈禧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足见朝廷对丁宝桢寄予了厚望。

清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巧妙地利用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治皇帝的复杂关系,智斩权监安德海,这次举动震惊了朝野。

清同治八年(1869)七月初,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德海,率两只太平楼船沿京杭大运河顺流南下,楼船上悬着两面大旗,写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八个大字。大旗上又有一面小旗,中绘一个太阳内有一只三足乌。

安德海在船上挂出三足乌旗,无异于公然宣告:为慈禧太后办差。楼船的两旁插有若干龙凤旗帜,随风飘扬;楼船上仪卫煊赫,且有女乐成队品竹调丝,所经之处两岸观者如堵。

飞扬跋扈的安德海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沿途一些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不但不敢告发,还争先恐后地逢迎巴结,使得他更加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七月二十日,楼船进入山东德州境内。次日,安德海竟然在船上为自己做寿,带领众人向所带龙衣罗拜,引得民间议论纷纷轰动德州城,也惊动了山东巡抚丁宝桢。

刚直不阿的丁宝桢,迅速命东昌府知府与济宁州知州等沿途府州县,将安德海等 “一体截拿在案,解省由其亲审”。同时,于七月二十九日将此事以四百里奏折,火速上呈两宫皇太后和同治皇帝。

无视祖制,公然出京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年间曾先后任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后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

同治七年(1868),西路捻军向定州进军逼近京师,丁宝桢率兵驰援保卫了京城安全,清廷数次降旨褒奖器重有加,后升任四川总督。督川十年体恤民情,实心办事深受民众爱戴。丁宝桢为官廉洁刚烈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尤其是任职山东期间智斩权监安德海,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隶青县,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之后,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恭亲王奕訢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

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慈禧太后许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异常严格防止太监干预朝政。开国之初,顺治帝就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上谕,对太监管理做出了规定: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两年后,顺治帝又命工部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这道上谕后来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监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

同时《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恃宠而骄,终丢性命

安德海虽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又过于威风张扬,因此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

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身份证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 “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

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

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

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红得发紫的权监宠宦,他在经过顺天府、直隶境内时,各级地方官吏怕得罪慈禧太后身边的亲信,皆隐忍不敢发,何以能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斩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宫皇太后矛盾斗争的总爆发。

两宫皇太后之间一直貌合神离。同治帝虽为慈禧太后亲生,却与慈安太后的关系更为密切,慈禧太后对此深为不满。同时,随着慈禧太后羽翼渐丰,她开始不能容忍任何人分享其权力,慈安太后越来越成为她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

慈安太后虽然懦弱,但也在意她中宫皇后的尊严和地位。安德海私出宫墙,慈安太后果断地站在同治、奕訢的一边,力主处决安德海,给慈禧太后以一定的震慑和打击。

二、同治帝力主杀安德海。

安德海得宠于慈禧太后后,目中无人,甚至对小皇帝都十分傲慢时时事事掣肘,以致同治帝必欲除之而后快。接到丁宝桢的密折,同治帝立即表示:“此曹如此,该杀之至!”

同时,借口母后养病不宜打扰,未将奏折呈递慈禧太后阅视,只与慈安太后、奕訢紧急密商,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同治帝于是迅速密谕丁宝桢:“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同治帝此举也是权力的一种暗中较量,是同治亲政前对慈禧太后干政揽权的反抗,是对皇权的一种切实维护。

三、安德海违犯了清朝管理太监的严格制度。

为防止太监祸乱朝纲,清朝自顺治时期的上谕敕令等祖宗家法,到乾隆时期编纂的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延续至同治朝积累了200多年的宫廷管理经验,这其中对太监的管理更是严而又严,许多规定详细而具体。

清朝历代统治者对这些规定都高度重视,反复重申认真执行,对犯事太监的处理毫不留情,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安德海敢于以身试法违犯宫规,必然会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此外,也有慈禧太后借刀杀人的说法。

慈禧太后与同治帝关系紧张,她对这种隔膜的母子关系一生都耿耿于怀,而安德海则对此难辞其咎。随着安德海在宫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在朝廷中树敌太多,对慈禧太后也造成了压力。为避免安德海对自己形成更大的威胁,慈禧太后逐步产生了除掉他的想法。

因此,当安德海要求出宫时,慈禧太后明知不妥也未加以阻拦。当丁宝桢奏折呈上时慈禧太后借口生病,将此事交给了同治帝和慈安太后处理,使安德海沦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表现了慈禧太后政治手腕的高明!

丁宝桢见机行事,巧妙地利用了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治帝宫廷政治斗争的复杂关系,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智斩权监安德海。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举动,震惊了朝野,连曾国藩都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来源:中国文化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