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几天以来,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开始像风一样在网上流传。这使我在看到“湖北男子拍摄上访被送精神病院”的报道时,很轻易地想到它。
湖北十堰市的网友彭宝泉,在4月9日上午拍摄了几张群众上访的照片后,被送进派出所,并在次日凌晨两点被派出所送进当地的茅箭精神病医院,而家属竟被蒙在鼓里。而据彭妻表示,彭曾接受过专家鉴定,“精神没大问题”。
据《羊城晚报》4月11日报道,彭宝泉似乎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今年年初,湖北青年陈永刚因在网上质疑其所在十堰市郧西县的领导“搞形象工程”而被郧西公安机关拘留,其在被拘留之前告诉了彭宝泉,彭宝泉随后向知名网友张洪峰求助,张洪峰乃发表博文披露,顿时舆论哗然。十堰市公安局后来撤销了拘留决定,郧西县政府和警方公开向陈道歉。
显然在这里,马丁•路德•金的话并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不仅因为,在我们长大之后都已经渐渐明白,“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并不像早期电影里那样鲜明,易于辨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也并不能拿马丁•路德•金的话来解释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因为我们面对的,或许并不是对于嚣张的过度沉默——至少,我们看到了有十堰网友彭宝泉这样的不甘沉默者——而在于一切嚣张已经到了要将所有人陷于永久沉默的境地。这个逻辑如此简单:当彭宝泉“被精神病”了,他就不能再拍照,也就不能再“管闲事”,他也只能选择沉默。
总有一些人“被精神病”,总有一些人被送进“法制学习班”,同样,似乎也总有一些人不得不选择沉默。比如遭到跨省追捕后的河南青年王帅,他曾对媒体黯然表示“再也不反映问题了”。亦如十堰那个曾经令彭宝泉挺身而出的发帖青年陈永刚,他曾经遭遇拘留,并且在事后不得不“郑重声明”,表示“对公安局行政拘留无异议”。当然,更大的事实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一些公共媒体的集体“被沉默”。譬如很多事情,在外地媒体那里已是沸反盈天,然而一些本地媒体常常是只字不提,让人备感惊诧。
前有陈永刚,后有彭宝泉。陈永刚后来得到了郧西县的道歉,目下这起彭宝泉事件将是如何结局,还不得而知。这固然表明了一些地方政府在丑闻曝光之后的道歉毫无意义,也实实在在地表明,如果公众、媒体及全社会的“好人”都沉默了,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实。
另外,从这两起时隔不久发生的公共事件来看,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其实如出一辙。那便是不许声张。因为不论是精神病院,还是拘留所,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公民权利的沉默之地。事实上,报道还指出,在彭宝泉被带上警车之前,曾被他拍照的那些上访人员,已经被赶来的大批警察送上警车。
权利愈沉默,权力愈嚣张。湖北十堰接连上演的这两起有着明显内在关联的公共事件,以及当地上访者所遭受的这种待遇,都让人不得不追问,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人讳莫如深,并令当地权力部门不惮以不可告人的手段迫使公民陷于沉默?
重复“不在沉默中怎样,就在沉默中怎样”已是一种恶俗。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在这样一个网络社会,哪怕是沉默,也有自己的语言,也可以传播。因为事实也证明,那种一再试图让人民闭嘴的努力,并不总是能够得逞。如我们所见,在我们中间,王帅毕竟出现了,陈永刚毕竟出现了,彭宝泉毕竟出现了。并且当他们一次次被“封口”之后,总是无一例外地引来了更多的围观,更大的起哄。而那种种试图令人沉默的权力,反倒在一次次地败露之后,让人看穿它的恐慌、脆弱以及色厉内荏。
关于权力的本性及其应有品质,关于权利的获得及其应有尊严,关于维稳的正确方式,关于信访的“言塞湖”……所有的老生常谈之下,无非仍旧“言之谆谆,听之藐藐”。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深信,当权力总是渴望制造沉默,恰恰表明,我们所置身的,不会是一个“过度沉默”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