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华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在长达16万字的毕业论文中,猛烈抨击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产业化和大学官本位等问题。
成都西华大学大三学生杨锐对记者表示,他写《中国高等教育十年发展之怪现象》这篇毕业论文,是受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所提“中国高等教育为何出不了大师”这一问题的启发。杨锐在论文中罗列了30多个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高校扩招、产业化、大学官本位、老师校外兼职过多,等等。杨锐对记者表示 ,他的调查发现,“70%的学生对大学教育不满意”。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蓝云对杨锐同学有勇气写这样一篇论文表示高兴。蓝教授说,产业化是中国高校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远比培养不出大师要严重:
“我很高兴这个大学生有这样的胆量,有这样的能量,花这样的时间来写这样一篇论文。深刻不深刻且不论谈,但至少述评争鸣呐,我是觉得温总理和钱学森的对话吧可能是一个启迪。但是中国现在高等教育的问题完全不仅仅是能不能培养出大师的问题。问题要比能不能培养出大师要严重得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大概是2004 年,2003年开始的教育产业化,所谓大学扩招它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手段。自从把大学作为一个商业来办了以后,大学扩招就是必然的现象。那也导致了老师到处外面兼课嘛。因为既然教学不再是一个育人的任务,而只是一个赚钱的手段的话,那老师外出兼课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你说刚才的几个问题:一个是扩招的问题;一个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一个是老师外面到处兼职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不在作为教育来办,而是把教育作为商业来办。整个教育的宗旨被改变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政策。”
这位教育学家表示,他不反对以普及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扩招,但是扩招要量力而行,要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
“我不是反对大学扩招。它大学扩招的目的如果是普及高等教育这完全没错。可是这是应该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事。不管你大学扩招完全就是一个赢利的手段,那提供的大学教育完全是没有质量的。大学扩招肯定是好事呀,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只有3%、4%的人能读大学。那我们真是当年的幸运儿。我不愿意很多我的同辈人或者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被排出在高等教育之外,但是如果大学扩招的目的不在于普及大学教育或者是提高大学教育,而只是作为教育产业化的一个赚钱的手段的话,那从根本上来说,从目的到手段都是错的。我听说象重点大学一年要招1500个博士生。哪一所大学能够同时可以培养….比方说博士生要读四到六年的话,他同时在校的博士生会有6000人到9000人。哪一所学校有那个能力可以同时培养几千名博士生。”
不过,华文报纸《世界日报》 的时事评论家孟玄表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无论是与美国还是与台湾相比,都还有不小差距:
“以全世界发达国家来看,那么中国大学的普及程度实际上还不是相当严格的。因为你要以人口的比例来算。美国奥巴马的目标就是基本上人人都能上大学。只要你肯上就应该可以上。美国现在也是50%左右的人是上大学的。那你要以中国的学龄儿童50%,我想是绝对没到的。台湾的大学教育是夸张的,非常非常的怪,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好几个大学。”
杨锐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说,“大学官本位”是中国高等教育众多问题之一。所谓“大学官本位”,表现之一是人员的官僚化: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弃学从政,宁愿当处长,不想当教授。另一种现象也是官本位作怪,那就是:高校拿学位来巴结官员;这些官员并非志在学术或学位,他们搞学位是为了更好地当官。评论家孟玄表示,这里有“学而优则仕”的影子:
“‘学而优则仕’是我们孔老夫子留下来的毛病啊。那就是说你要有官做的话,你最好弄个学位。因为大家在平等要升的时候往往看重这个你有没有学历。这样的话,就使得大家都想办法去捞个学位。管你这个学位是怎么来的啊。你如果真正好好做官的话,你是一个全职的工作,你根本不可能去搞这个。象美国在这一方面的话它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官是你选的,老百姓实际上是很讨厌你弄个学位来选官的。名牌大学毕业反而老百姓讨厌你,认为你是一个弹头。就是你是一个象牙塔里的人。你要去念博士,那你就是准备要走学术的路子,这个跟走官儿的路子,走赚钱的路子是完全不相关的。”
蓝云也表示,搞行政和搞学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有些人他是挟着官位而来的。那些当官的人现在都认为是说脚踩两只船嘛。你如果说是做政府官员的同时有一个大学的学位,即使看上去好看,很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利益我们所不知道的。那这其实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尤其在美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期间,你如果要走行政路线的话,很可能你在学术方面会要放弃些,或者说你要走学术路线的话,你在行政方面要放弃一些。如果你是一个硕士学位的话,你就应该有硕士学位的水平,你要是博士学位的话,你就应该有博士学位的水平。”
蓝教授说,向有杰出贡献的人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是可以的,但是大学绝不可为那些学术上不够格的官员降低学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