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在清理北宋时期一处家族墓园出土的器具时,意外发现残存在茶具上的数十枚茶叶,为“复活”中国人千年前的茶艺生活提供重要资料。
古墓残茶
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北宋时期吕大临家族墓园出土了一批铜、瓷、石等材质的茶具,个别茶具上残存数十枚绿茶,其中一些呈翠绿色,还有铜钵与渣斗,为研究中国古代茶艺提供了资料。
在保护室看到,有件铜钵的底部附着一小撮绿茶叶,呈风干状,约20根,清晰可辨。与铜钵配套的是一件口侈腹小的铜渣斗,其内壁上能看到一些附着的茶叶。或许是化学反应原因,铜钵与渣斗上与茶叶相邻的地方,呈现的蓝色物质十分明显。
据介绍,铜体与渣斗出土时扣在一起,属于两件套。铜钵直径约13.5cm、高5.4cm,喇叭口的渣斗宽沿深腹,最大口径19.5cm,高11.4cm。除铜钵底部湿附着有绿茶外,在渣斗的宽沿与腹壁上还有残茶流淌的白色痕迹。
象铜体与渣斗这样的两件套,在吕氏家族墓中出土了五六套,出土时扣在一起。从残茶出土情况看,主人生前十分喜爱喝茶,很可能死得很突然,家人遂将其刚使用过的茶具在未完全清洗情况下,就用来陪葬了。
茶艺“复活”
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吕氏家族墓园,埋葬着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等人,在北宋时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知识分子。吕大临的《考古图》将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作为一门学问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对文字加以考证,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
虽然遭遇后世盗扰,墓地仍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随葬器物,主要器形为酒具、茶具、文具、香具、饮具、仿古礼器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雅生活。
墓园出土了数十件主要用途为茶具的渣斗,分为陶、瓷、石、铜等材质,十分讲究。至于渣斗的称呼,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它唾盂,现在看来应该叫渣斗,属于茶具里放残茶的器具。
中国人在唐宋时期一般是沫茶吃,按“茶圣”陆羽的说法叫做煮茶,即古人常说的吃茶。这次出土的保存较好的绿茶叶,表明其时喝茶的方式不仅仅是沫茶。张蕴认为,从吕氏家族墓看,当时有两个系列的饮茶用具,一个是常说的沫茶,需要碾碎了喝,另一种是沏茶系列,接近现代沏茶方法。
“宋人也用茶壶用盖碗,渣斗应该属于沏茶系列用具。饮茶的客人可能不止一两个,我们推测可能是把残茶先放在铜钵里,收集汇总后再倒到渣斗里,这是一个收集残茶的过程。当然,其时用水也比较讲究,出土器物中就有烧水的石锅,因为用石头的东西或瓷器作为饮茶用具,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异味,茶叶的香气保存得好。”她说。
此前,考古学家在宝鸡法门寺的唐代地宫中出土过一套皇帝捐献的茶具,茶炉、茶磨、茶筛子等一应俱全。
这次出的茶托盏较多,也很讲究,来源名窑有耀州窑、建窑、定窑等,虽然没有出土煮水用的炉子,但出土了茶炉用的碳铲、火筷子等,造型精致,都有攒花。当时在沫茶系列里是以建窑的托盏最为名贵,在贵族或高级知识分子中流行,家里如有一个建窑的金毫或银毫盏就非常讲究了,那是士大夫优雅精致生活的象征。
白茶之争
中国古人对茶叶的分类如何呢?对于有专家认为吕氏家族墓出土的绿茶是白茶的说法,有不同看法。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林治认为,白茶的说法是一家之言。宋朝皇帝有“茶色尚白”的记载,但不是实际上的茶叶分类。茶叶虽为国饮,但中国古人到明朝时才对茶叶有明确分类。可以说,明朝前的中国茶可以统称为中国绿茶。至于出土的绿茶是否为沏茶的残茶,有待进一步研究。
林治说,古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茶具讲究外,有时还要沐浴、焚香,随性书画。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香具、文具等,都应是“讲究”的。它让我们从一个侧面领略古人的精致生活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