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中国,竟被解读为“拆迁题材”:被逼迁的纳美人,被阐释为中国强制拆迁中的“钉子户”; 纳美人的抗争,被联想成中国拆迁户的抗争。不同的是,前者在片尾获胜,后者希望渺茫。毕竟,《阿凡达》是电影,犹如童话;中国拆迁故事,却是活生生、残酷而无奈的现实。有观众感慨:看着电影,成都唐福珍自焚的影子,就在眼前浮动。
这一效果,相信连该片美国大导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也始料不及,还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部电影,在中国的火爆程度,超过在美国、乃至其他任何国家。中国观众在电影院外排起长龙,“黄牛票” (黑市票)被炒到每张1000元。一个月间,票房就破10亿人民币,比2009年《变型金刚2》在中国创下的4亿多票房纪录,高出一倍多。
中国体育评论人李承鹏观《阿凡达》后,在博客上感慨:“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50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5000年。”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化人的类似评语,在中国社会引起极大共鸣。
同期,由中国政府背书推出的中国大片、“弘扬主旋律”的《孔子》,却备受冷落,票房低迷,乏人问津。中国网友甚至号召“抵制孔子,人人有责。”还把抵制《孔子》,称为“行为艺术”。有人设置一个简单问题:“孔子究竟是哪国人?”答案是“中国”、“战国”或“韩国” 的,都错,标准答案:孔子是鲁国人。
原来,历史上,“中国”的概念,一直在变迁,中原时分时合,“中国”时大时小。孔子所处年代,是“春秋”时期,中原分治,国家多达几十个(有时上百),类似今日欧洲。中南海力推《孔子》,却构成反讽。因为,孔子诞生和出道年代,并非中国的“大一统”时期。纵观中国历史,只有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中原大地,才有思想家如满天星斗,高师横空出世。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列子,墨子……这些堪称巨人、泰斗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影响中国、亚洲、乃至人类至今。而从秦始皇到共产党,天下一统,铁血专制,凡二千年,中国万马齐喑,思想凋零,“泰斗级”文化巨人绝迹。其间,曾有民国初年的多元景象,可惜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说到强制拆迁,联想到高房价。就在中国和世界都深陷经济危机的2009年,中国房价又逆势飙升,中共官方统计,全国房价,全年平均上涨24%。实际数据更高。仅深圳一地,一年间,房价就暴涨80%。海南岛,仅今年第一个月,房价就暴涨40%,被惊呼为“一天一个价”!
高房价,导致85%的中国人买不起房。电视连续剧《蜗居》,应运而生。中国城市白领阶层沦为“房奴”的沉痛故事,震撼着亿万人的心。中共最高当局,却下令禁播这一电视剧。原来,《蜗居》,生动而贴切地反映中国现实:高房价的背后,是官场腐败、官商勾结、巧取豪夺、贫富悬殊,中国强权势力与弱势群体的尖锐对立。
2009年底,敏感时刻,温家宝出面谈高房价,仅选择“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而将其他媒体统统排除在外。口称“与网友交流”,却也只是通过新华社记者之口,提出网友问题。新华社记者转告:一个网友说:房价涨得太快了,一平方米每个月竟然涨了一千块钱,想请总理谈一谈房价问题。温某的官样回答如下:“今年房地产有了比较快的恢复,但同时房价在一些地区和城市上涨过快,也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
温家宝为此还到北京朝阳区“与群众座谈”,官方报道,却不提群众说了什么,只提温家宝说了什么,是座谈?还是讲话?官方不敢报道群众言论,反而暴露,“座谈”中的群众反映,都是不满、抱怨、甚至仇恨(仇官仇富)。
从《蜗居》到《阿凡达》,从强制拆迁到高房价,官民对立,情绪积压,冲突一触即发。再一次佐证,倚仗独霸资源而财大气粗的中国政府,只有硬实力,而没有软实力,不仅在国际上如此,在国内也是如此。软实力,掌握在文明世界手上,掌握在中国民众手上,中共畏之如虎。
(2/23/10)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