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人都是周围邻里眼中的幸福家庭典范。同学们羡慕我:“到你家就象是回到自己家,和你的父母在一起感觉没有代沟和约束感。”父母的同事也感慨:“啊,有个聪明懂事、争气听话又孝顺的孩子真好。”也有父母的同龄人自语:“象他们这种相爱互敬又谦让宽容的温暖家庭该多好。”
父母心中的天平秤是一样高的:凡事考虑的都是孩子第一,对方第二,自己排最后。我的同学中很多父母离异,可是我对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绝对的放心。因为——无私的爱才能长久。父亲宽厚正直、勇敢忠诚、博学广才、开朗豁达。母亲温和贤淑、单纯善良、勤劳淳朴、无私礼让。记得小时候,学校里开联欢会,每个同学都发一只香蕉、一大包糖果瓜子等。大家边看节目边吃,可我每次都先抓一大把放在书包里,然后把唯一的香蕉也带回去和父母一起分着吃。
不是家庭条件不好,而是因为我们一家人已经形成习惯,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想到自己,哪怕自己的一份快乐也要与家人同享。我工作后,除了给自己留一点零用钱,把所有的工资、奖金都交给母亲支配。周围同事很诧异,但是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母亲是几个媳妇中最孝敬的一个,父亲对外婆也如亲身母亲一样。父母的所言所行就是给我最好的言传身教。有孝顺的父母自然也就有孝顺的儿女。
而现在有的人已为人父母了,却只顾及自身的小家庭利益。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积蓄几乎用在儿女的婚嫁、工作上,老了却要继续当“保姆”和“管家”。照顾孙子、给儿女媳妇煮饭、做清洁……等到年迈无用之时,竟然有很多老人被送到敬老院,因为那里有同龄同命运的老人可以聊天,不至于太孤独。可悲呀!古时候怎么没有敬老院?是因为赡养老人是人的天职,现代人已经淡忘了传统。这些人是否想过——你是这般对待父母,那么你的儿女将来又将会怎样的参照行事啊?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备至,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法宝。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而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个敬字,道出了孝更深的内涵。
也就是说“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家唯孝,在外为忠,对友能亲,对众能仁,对万物能慈爱。要想教育好子女,首先自己得做个孝顺的有德之人,進而对任何人都要善良诚恳。父母的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对儿女的一生成长都影响重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到,那些在父母争吵、打斗甚至离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心理障碍。这样的孩子缺乏爱心和信心,有的性格孤僻古怪,疑心重;有的放纵、无责任感;有的报复心强,不敢信任任何人。因为他们看到听到的不和睦景象,成了他们的心灵创伤并作为了言行参照!
为了下一代,愿大家都有个和睦家庭。大家在期待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同时首先要使自己保持宽容、温和、善解人意,诚实不欺的态度。古人说“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父子之间要有恩情,父对子要慈爱,子对父要孝顺;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和睦相处。至于兄弟姊妹之间,当兄姊的应该友爱弟妹,做弟妹也应该恭敬的对待兄姊。长辈、晚辈之间要有伦理次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和睦从我们自身修养做起,家庭和睦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天下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