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畸形的土地财政影响堪忧

作者:陈和午 发表:2010-02-08 22:1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09年地方卖地收入的飙升,让“土地财政”再次受到各界关注。最新出炉的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土地供应总量为31.9万公顷,同比增加44.2%。在总量上升的同时,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也达到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60%。其中,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13391.8亿元,占出让总价款的84.2%。

尽管土地出让金早已演变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一年前恐怕谁也未曾想到,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能够如此风云变幻——从大寒迅速过渡到酷暑。而这个高达1.59万亿规模的卖地收入,相当于去年全国财政收入6.8万亿的近1/4。由于卖地收入全归地方所有,而据我们估算,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大约为3.2万亿,因此实际上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地方财政中的比重高达50%。

数字显示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格局借保增长而得以进一步强化。实际上,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上令人乍舌的大批“地王”诞生,已提前预告了这一发展态势。但“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规划和地方政府的热情仍让人震惊,而这背后所牵涉到的复杂利益关系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由于地方政府财权缩小而事权范围扩大,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经营城市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走上了一条投资少、收益高、见效快的“土地财政”之路,现在土地完全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虽然中央几年前就强调了土地出让金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但实际上许多地方都是有名无实,卖地收入作为地方政府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房钱”,怎会轻易让它置于公众眼皮底下监督呢?中央要想撼动这一块大蛋糕也是相当困难的。

卖地收入并不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全部,除这一项外还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出让工业用地进行招商引资,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税收收入的增加;三是以土地作为融资抵押来获取银行的信贷资金。

事实上,除了地方政府的1.59万亿卖地收入,2009年中国经济“保八”背后,还有1.4万亿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累计新增5764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这意味着“土地财政”不仅仅涉及地方政府一家的问题,国内银行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围绕着土地在转。不仅地方政府离不开卖地,银行也被绑架其中。因此,金融政策的调整必然受到“土地财政”的牵制。即使是2009年遍地开花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质也仍然离不开在土地上做文章。

在我们看来,2009年卖地收入的暴增无疑再次显示,地方政府已几乎成了“卖地政府”,要动“土地财政”就是动地方政府的命根子,这也将使得中央与地方在此问题上的博弈与对抗更加激烈。令人忧虑的是,地方围绕土地的相互牵制关系日益复杂化,几乎所有的用地政策、房地产政策、开发区政策、区域规划政策,甚至是许多金融政策,都被这种畸形利益关系所牵制,这种局面最终要如何收场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证券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