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镇70万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全部推放到一座目前高达近百米的“垃圾山”里,挟大量垃圾、生活污水、重金属污水的东引运河从虎门直排进珠江,成为珠江入海口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一处因林则徐销烟御敌而闻名的英雄之地,一座以经济繁荣位列全国财税收入乡镇榜首的商业名城——历史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从1998年到2009年的十年,成就了其广东四大经济名镇的地位。然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增加,也造就了一个高度污染的南方小镇。
虎门有座“垃圾山”
对东莞市虎门镇远丰村的村民阿霞来说,能给儿子乐乐一个没有臭气的下午近乎奢侈。两岁半的孩子指着家门口那座花花绿绿的“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垃圾山,臭!
“我们六点多起来,一闻到垃圾味就把门窗关上,晚上不敢在院子里吃饭,要端到房子里去吃。”阿霞的家在远丰村垃圾山脚下,直线距离800米。
“垃圾山”,是位于虎门镇大岭山林场“夹沟”山区的虎门镇垃圾填埋场,1993年8月启动,15年来累计填埋垃圾约400万吨。
2009年9月,记者乘车来到虎门镇怀德社区下辖远丰村的“垃圾山”,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里本来是两山之间的一个洼地,然而记者从山脚下看到的,是和两边的山峰一样高的“垃圾山”。
“天都没有那么高!”一位姓谢的远丰村村民这样描述家门口的“垃圾山”。
山脚下,有黑色的污水从花花绿绿的山上流下来,流进两旁的农田里。从半山腰向上看,道路两旁的垃圾堆成两个小山头,高达30米左右,侧面都可以看到破布、玻璃碎片、塑料包装袋等固体生活垃圾物,一层层堆到山顶。
在垃圾山顶,记者看到:“山顶”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一面靠山,其他三面开放,周围没有任何遮拦,来往的垃圾运输车压出一条通道,走在这条通道上,脚下踩的是榨菜包装袋、碎布条、方便面盒子、矿泉水瓶子、牙膏皮、西瓜皮、碎纸片……。
山上有大约四五十名拾荒人在拿着扫帚、背篓等工具装垃圾。56岁的拾荒人钱力山告诉本报记者:好的时候,拾到的垃圾给回收站一天能卖200元。因垃圾山而闻名,远丰村被当地人称为“垃圾村”。
垃圾村又叫“癌症村”发病率高出全国3倍
远丰村的村民最怕雨后第二天刮西北风,那就意味着,一天都不敢出门了。一位姓韩的村民家就在垃圾山脚下。“一天有100辆运垃圾的车,把垃圾运到垃圾山上,很臭,睡觉都睡不好关了门都能闻到。”
“垃圾山”每年都会因沼气自燃引起火灾。一位姓陈的村民给本报记者讲起,2009年正月初三的那场火灾:“像原子弹爆炸!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烟雾团笼罩。”
受访村民有一半表示平时感觉鼻子发痒,喉咙里总是不舒服。村子里连续几年的高癌症发病率更是令村民恐慌!
广州中山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主任汪谦告诉记者:中国肿瘤发病率的比例,每年为每十万人中有两百人患病。而像远丰村这样一个400多人的村庄、近六年来就有11名癌症患者,按照每年的标准算,发病率基本上等同于:每十万人中有五百人患病,高出全国标准近3倍!
2009年8月,随着一份“远丰村癌症患者名单”在报纸上曝光,远丰村又有了新的名字:“癌症村”。
村长邓志洪并不住在村里,村民们说:有了钱就搬离村子。
百万吨垃圾15年堆积
那么,这座位于大岭山林场的“垃圾山”,是经过了怎样的长久堆积,才形成今天从沟底到山顶近百米的“高山”呢?
“1994年签了租地协议,我们是下属单位,当时虎门是农村,我们是虎门的‘西伯利亚’,最偏远的地方。我们把场地租给虎门镇,当时山沟很深,约定的垃圾堆放面积是80—90亩,他们负责协调处理好污染。”
韩副场长说:协议里协定了面积,没有协定高度,从1999年来林场上班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垃圾山的不断壮大──从最初的5米高到后来的10米,伴随着每年都要发生的火灾,沼气自燃成了“垃圾山”潜伏的灾难隐患。
从1994年租用垃圾山作为虎门镇垃圾填埋场至今,整整15年过去了,虎门镇环保部门,如何看待这15年来的垃圾填埋场治理状况呢?虎门镇环保局副局长王启光,对本报记者作了这样的答复:
“2000年前接到过投诉去看过一次,2000年后没接到投诉,现在垃圾场又不是我们管,我们只有督促他们搞好,那里没办法没有出路,焚烧不成熟。”
记者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了解到,规范化的垃圾处理在技术上有四个方式:分类收集与回收利用、堆肥处理、焚烧处理、填埋处理。
其中,垃圾填埋处理,是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那么,在虎门镇这座堆积了全镇70万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所在地,填埋工作是怎样的呢?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任丽萍,给本报记者这样描述虎门镇填埋场的填埋工作:
“填埋,据我知道是从2007年开始这种填埋场防护不了,只能是覆土。焚烧也会排出有毒气体,还有山上的水排下来,说到污水我们也去看了,从根部治理只能是覆土。”
在此前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任丽萍工程师在公开场合给出这样一个数字:“每十米垃圾覆盖一层土”。但本报记者在虎门镇采访的五天时间里,每天在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看到,近百辆垃圾运送车将一车车垃圾运到这里,没有见到一辆运沙土覆盖的车辆。
从外观看到“垃圾山”的横截面是一层层的生活垃圾,看不到土层覆盖的迹象;记者就填埋覆盖工作,再度询问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维刚:“一米覆盖一层。”他这样回答。
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钟全舟,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差不多哪里平了我们就去填埋土,不定期。”
同样是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截然不同的三个答案……。
由于虎门镇这座“垃圾山”,除了填埋再没有任何处理措施,填埋是否到位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监督部门的虎门镇环保局,对于这一垃圾处理的填埋工作又知道多少呢?
虎门镇环保局副局长王启光又给出了第四种答案:“以前填埋,我们要求虎门镇公用事业中心一星期填埋一次土,现在就没有。如果现在有就不会这样,现在确实是这样没有覆盖。我们不是每天都检查他们。”
遥遥无期的20年规划治理
由于历史原因,最初的选址、设计等未按照卫生填埋场的要求进行,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工作,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2009年9月13日,负责生活垃圾治理的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给本报记者提供了一份《虎门镇切实加强垃圾填埋场的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资料。
2008年,虎门镇政府就垃圾填埋场用地与大岭山林场续签合约,合约新的名称是《垃圾场整改协议书》。
大岭山林场韩副场长表示:对于这份续约他们很无奈:“那时候没有签高度,想不到这么高!2008年续约到期我们也想过收回,但是收回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处理,我们给他提个条件就是整改,按照这个思路签协议的,协议签到2020年,期满之后把填埋的处理掉,2020年把原有垃圾处理完返还给我们。”
每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的大岭山林场里的森林公园,为了防止垃圾场引起的火灾影响到林场,在垃圾场周围增设了防火设备。
韩副场长告诉本报记者:1993年签约租地面积80—90亩,2008年的续约将租地面积扩展到10万平方米,将近160亩是以前面积的两倍。
有关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的最新消息是:2009年11月,根据规划,虎门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步选址在虎门五马山,半径1公里范围内。
虎门有条“黑龙江”
问题一:“黑龙江”的来历
在虎门镇镇中心有一条内河穿城而过,这条河是黑色的河里没有鱼虾等任何生物。虎门镇的市民每次走过河边都会加快脚步,因为河水泛出的阵阵臭味令人难以逗留,镇上的人叫它“黑龙江”。
记者从虎门镇水利所了解到,这条河是上世纪70年代开凿的,学名叫东引运河虎门段。东莞市70年代初人工开挖东引运河,全长103公里流经19个镇,每天受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约188.8万吨,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东引运河虎门段河道长10200米,其中以运河北路段的污染最为严重。
“11年前从我到这里就是这样,没有人来治理过;表面垃圾有人来弄,没办法,说是抽调工程很大,我们叫它臭水河。”
沿着运河向下游走去,当走到虎门镇最出名的富民商业大厦这一段时,感觉到这里的运河水没有上游那么光亮,油污也少了很多水面有些流动。
市民赵女士的孩子就在位于北路河段的河边小学上学,一家人在这里住了8年了,她很替孩子的将来担忧:“下水管道、化粪池、公共厕所、出租房、餐厅、茶楼、酒店都排到这里,一直没有污水处理厂。”
问题二:“黑龙江”为何这么“黑”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段“黑龙江”——东引运河虎门镇段北路段的位置,就在分管水利的虎门镇水利所,和负责镇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门口,直线距离不过500米。
记者首先来到虎门镇水利所,一位姓钟的工作人员给本报记者讲述,虎门镇一共有70多个大型污水口,全部生活污水不加处理,通过这70多个下水管道直接流进东引运河虎门镇段。
“目前东引运河虎门段为五类水质,丧失了水功能为重度污染!”东莞市环保局虎门分局杜元成,忧心忡忡地告诉本报记者。
据杜元成介绍:东引运河虎门段在1997年之前还是可以饮用的,1997年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内河,造成水污染。这么多年,沿线没有建成一家正常运行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河水存在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每天有20万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
除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也相当可观。
另外,记者在《东莞市虎门镇环境规划》(2007)的一份限期整改14家企业统计表中看到,仅东莞乐迪卡游戏机制造有限公司,每天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达到70吨,而东莞冠越玩具有限公司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则高达每天882吨!
全长102公里的东引运河,流经了14个镇之后,承载着14个镇的污水从下游涌入虎门镇。最终,裹挟大量垃圾、生活污水、重金属污水的东引运河从虎门直排进珠江口,成为珠江入海口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问题三:谁在治理“黑龙江”
早在2003年即有消息:虎门镇规划两个日处理污水能力共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将于2004年初逐步动工,同时要求千人以上企业和医疗单位,必须自建污水处理系统。
6年过去,污水处理厂还是没有建起来。
2009年9月11日,针对东引运河虎门段污水治理情况,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给本报记者一份书面答复。
“我们每天有30个环卫工人,对内河表面垃圾进行处理。”虎门镇公用事业中心主任王维刚,这样回答目前治理的现状。
虎门的一笔经济账
和虎门镇缓慢的污染治理步伐形成对比的是,在虎门镇,每家每户的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收取却十分及时。
“每月每户13元,已经收取了近百万元。”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人秘组一位姓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村里代缴了全村的垃圾处理费。”在远丰村负责城管工作的小廖,告诉本报记者。
与远丰村相邻的陈村书记陈光辉介绍:陈村每天的垃圾大概是7吨,每吨100多元处理费,每天的垃圾处理费就要缴1000多元!
与垃圾处理费一样,需要虎门镇市民承担的还有污水处理费。
虎门港自来水公司一位姓卢的办公室主任,告诉本报记者:
卢主任表示:污水处理费用的收缴,是为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可是直到记者采访的2009年9月,筹建了近四年的宁洲和海岛两个污水处理厂,才进入首期调试运行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