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的学校及教育普及率

作者:乌有先生 发表:2010-01-26 14:3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唐代的教育制度多习隋制,中央设国子监,有点像现在的教育部,负责京城的教育工作,国子监下面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类学馆。学馆所习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这六类学馆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京,即长安和洛阳,学生大部分是官员子弟。

据《新唐书》记载:"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

在京城除国子监之外,还设有弘文馆和崇文馆,这两馆是不归国子监管辖的。弦文馆属门下省管辖,学徒三十人。崇文馆属东宫管辖,学徒二十人。这两馆的生源都是皇亲国戚、一品官员和一些重臣的子孙。

在地方各州县也分别设学馆,由各州县自行管理,学生的人数亦有规定,其中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

进入学馆的学徒必须在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则是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为什么要设这个年龄限制呢?因为这些学馆是唐代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学徒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史书没有仔细说明,但我们仍可以推断出,能进入这些学馆深造,除年龄符合外,还需经层层选拔,并不是说想上就能上的。就好比现在的高考。

要注意的是,学生人数的规定并不是硬性的,只是一个官方给出的正常情况下的参考依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教育最鼎盛时期,单是国学之内,就有学生八千余人,可见各学馆招收学生的数量可根据情况而定。

据统计,每年诸馆和各州县的学生总数约在六万三千七十人左右,其中弘文、崇文馆学生五十人,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学生二千三百四十人,州县学生六万七百一十员。这些数据取自于《新唐书》和《通典》,应该是某一年的数据,权且作为平均值。

唐代各时期的人口统计有较大出入,暂以开元初期为例分析其教育普及率。开元初期,全国约有七百万户,四千余万人口。假设唐人平均寿命为70岁,35岁以上减一半,35岁以下就约有二千万,再以五年为一个阶段,那么,每年符合上大学的年轻人就有三百万左右。

大唐开元时期约有一万八千八百名官员,其中内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郡县官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五。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官员肯定优先选取自己的子孙进学校,所以这六万三千七十人当中,至少有十分之一是官员的后代。老百姓受教育的比例要低于官员及其家庭成员。

按照上面的数据进行推算,五十人当中只有一人上了大学,仅从这一点看,唐代教育水平似乎并不怎么样。

但我们还不能草率下结论。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州县学馆,是入官进仕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培养接班人的特设机构,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教育学习。

除上述这些政府规定设立的学校外,唐代还有各种各样的私立学校,即所谓的私塾。

《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又"开元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敕:古者乡有序,党有塾,将以宏长儒教,诱进学徒,化民成俗,率由于是。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唐代是允许并鼓励私立学校存在的,而且,这种私立学校也不完全是由私人创办,各州县除保证办好中央所要求的学馆外,亦可在辖区内创业其他学校。这类学校就不一定是大学了,有可能是小学、中学,也有可能是专业科目的学习班,交得起学费,就可上学,没有年龄的限制,学校亦可自由招生,极大满足普通国民的教育需求。

"各里置一学",这里的"里"不是长度单位,而是一种居民组织,古代七十至一百户为一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七十到一百户人家就设一个学校,先不论规模大小,从中可看出,唐代教育普及率还是相当高的。

那么,未满十四岁的就可在这类私立学校学习,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由名士举荐、学校保送或者通过选拔,进入到国家设立的学馆,再参加国家举办的考试来问取功名。如果进了学馆,参加了考试,却名落孙山,那只能自谋出路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找工作"。

私立学校并不在官方的统计范畴内,所以正史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在当时,如没有官方的支持,专家学者也很难掌握到这方面的数据,因此在唐人笔记中也鲜有提及。

还有一点,古代注重自学成才,大户人家往往会请私人教师上门服务,穷苦人家的子弟则在家自己攻习。通过自学而出人头地的典故,历史上很多。

"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鼎盛巅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体现出大唐国民的素质都相当高。学馆和私塾遍布全国各地,加上唐代名人如星耀月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唐代大部分的国民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来源:凯迪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