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金斧头》的故事,大致如下:
有个樵夫上山砍柴,不小心将斧头掉到水里,他在水边一直哭:"没了斧头,如何生活。"水面上浮出一位神仙问他为何哭,弄清情况后,神仙就到水中取出一把金斧头,樵夫说不是他的;神仙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樵夫也摇头;直到神仙拿出他的那把铁斧头,樵夫才高兴地接了过来。神仙夸他很诚实,就将三把斧头都送给了他。
樵夫将这事告诉了同伴,其中一个樵夫听到后,就上山故意把斧头扔到水里。果真来了一位神仙,樵夫诉说斧子掉了。神仙也回到水中,拿出金、银、铁三把斧头,樵夫高兴地指着金斧头说是他的。神仙说他不诚实,太贪婪,就钻到水里再也不出来了。樵夫很懊恼,这下连自己生存的工具都没了。
于是我很好奇地问朋友,那本儿童读物到底有何不妥,为什么读了一半就不再为女儿读下去了?朋友回答,书中将后一个樵夫改成一个老地主,结局是:
神仙先拿出一把铁斧头,老地主喊:"我的斧头是金的。"于是神仙重新拿出一把金斧头。老地主看见金斧头,一把夺了过去,转身就跑。谁知一脚踏空了,就掉到河里淹死了。
朋友说:"伊索寓言对樵夫的贪婪,也只是给了个惩罚。可这本书给改成因为有贪婪,就将人置于死地,太狠了。还把第二个樵夫换成老地主,共产党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从小就宣传阶级斗争,培养孩子残忍之心,多可怕呀!"
是够可怕的。书中对地主做了非常恶毒的丑化,来煽动对地主的恨,让孩子从小就在仇恨中长大。
地主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名词,没有任何贬意。生活富足一点,有点田产,就可能是地主。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阶层就是地主,一般是比较勤快的农民攒了点钱,置办了一些地产,自己种不过来,就雇人来种,因而成了地主--田地的主人。地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很多名人、文学家、诗人都是地主,例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唐代诗人孟浩然等。中共把这个阶级消灭了,剥夺了他们的土地和权利,消灭他们的肉体并加以丑化,所以不少中国人一听到地主就觉得是贬义,心生恶感。但事实上,三大表现地主的作品《白毛女》、《半夜鸡叫》和《收租院》,已被一一证实是纂改和编造的谎言,与事实大相迳庭。
其实何止是对地主,对一切有资产的人、可能对其政权造成威胁和影响的人,中共都在极力丑化,来激起整个社会对他们的仇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成为根本国策,对阶级敌人的残忍被视为美德。
中国社会一些极其残暴的行为频繁出现。狱警们可以强暴张志新、又在行刑前用钝刀子割断她的喉管;朱海洋可以毫不犹豫地砍下拒绝他的女同学的头;城管们打起小贩来决不手软,强拆民宅毫不犹豫。如果伴随着中国人一路长大的都是这种包着漂亮外表、暗藏杀机的儿童文学,这种谎言与仇恨式的教育,就不难解释社会上的种种乱象了。
伊索寓言被纂改来丑化地主,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事实上,中国所有的古代名著、童话寓言、民间传说,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这种厄运。比如孙悟空寻长生不老之道,被改成为了长本事,好跟邻居混世魔王打架。动画片《宝莲灯》中,玉皇大帝的天宫被画成地狱般的晦暗颜色,天兵天将也被画成了青面獠牙。那些外国文学同样也难逃此劫。......
听这样的童话长大的中国人,真的是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