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千的起源,古代有两种不同的传说。高承《事物纪原》载:秋千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之戏"。因为他们"爱习轻盈之态,每至寒食为之。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入中国"。高无际《秋千赋》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从上述两种传说可知,秋千起源于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到了汉代进入宫廷之中。这样看似较合理。直到现在,秋千仍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的竞技项目之一。
秋千活动的形式有好几种:一种是荡秋千,即"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作钟摆式的摆动。一种是纺车秋千,即"植两柱于地,柱端各开一孔以客横木,横木左右端各凿交错之孔,贯四木于孔,令呈幅射状,垂绳于下,以架坐板。"游戏时坐四人,先由他人助之转动,然后利用惯性反复起落,如纺车之转动。还有一种磨秋千,即"中立一往,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四人各抓一个环子,绕住旋转以为戏。另有一种是磨担秋千,有点类似跷跷板的旋转游戏,即"竖长柱,设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为戏"。
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大都是荡秋千。南北朝时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说:"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秋千。"到了唐代,荡秋千是寒食节的活动内容之一,在民间和富廷都开展得较为广泛。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建《秋千词》:"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双手向空如鸟翼。"这些诗句说明了唐代的荡秋千活动,流传地区很广,并受到少年儿女的喜爱。
唐朝宫中也盛行荡秋千游戏,并有了一个美妙的雅号"半仙之戏"。《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荡之,呼为半仙之戏,都下士民因而呼之。"
宋代的荡秋千活动仍是妇女在寒食节的游戏。宋人诗词中对此描写甚多。欧阳修有一首《越溪春》:"三月十三日寒食,春色遍天涯。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陆游的诗中也说:"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干蹴鞠趁清明";"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城的清明节,"举目则秋千巧笑"。这说明秋千活动在宋代民间开展得广泛。
清代李声振所写的《百戏竹枝词》中,有一首《秋千架》;"半仙之戏,无处无之。仕女春图,此为第一。近有二女对舞者。日影垂杨舞半仙,御凤图画两婵娟;飘红曳绿浑闲亭,蹴损湘钩剧可怜。"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宝马香车游士女,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从古到今,荡秋千一直是妇女喜爱的活动。
来源:华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