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这样的,本年初,我因为初来乍到,非常不适应香港的高物价和高租金,非常想给自己买一个最最便宜的私人楼,似乎这样就可以解决我的所有问题。在香港,100多万的私人楼并不太多,不过比较集中,我看的就是一个集中了很多100多万的小单位的私人楼楼盘--沙田第一城。
那天,我已经是第三次去看了,准备下订金了,就叫了一个朋友陪我过去看。看了六七个单位,我朋友都不吭声,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我是想她给我意见,结果却听不到任何意见。
终于把地产代理打发走了,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上我家好不好?唉,我的天,我想我今天找她陪是找错了。她家住公屋,无论好还是不好,我都没机会住的。不过不太好推辞,就跟她过去了。
她家也在双地铁线附近,其实跟我那天参观的居屋就在同一个站,也就是,既有去九龙的线、也有去港岛的线,无论去九龙还是去港岛,都是一两个站。从地铁去到她家,大约要走10分钟。
这10分钟也并不难走,大部分时间都走在长廊里,不会被太阳晒着。我突然有了点感觉,这里看起来跟我们刚才看楼的那里的周边环境有点象啊。
象的是那条设计得象砖铺的一样的简洁朴素的通道,不象的有几点,一是这个通道更宽阔,二是更新一点,三是更干净。这里的路上基本上看不见什么纸屑、落叶,整条路都是干干净净的。
然后走到了花园,这是个小小的花园,或者叫休憩空间。有些绿化,有些长椅可以坐着歇息,也有给小孩玩的一些滑梯什么的。
大厦楼下有个窄窄的、朴素的大堂,有保安员看管。上了楼,每层的户数比较多,好像是10户到12户吧,但走道比较宽敞。还有一个私人楼绝对没有的优点--电梯间是宽敞而且有窗户的。而私人楼的话,能开窗的空间都留给住宅单位了,所以电梯间一定是闷热的。
好啦,终于进了她家的门,不错啊,小小的两房一厅,大约40平米,两个房间的大小跟我现在住那里差不多,厅就稍微小一点。没有窗台,室内空间比较实用。景观也不差,虽然会望到对面的大厦,但是楼距并不太近,不可能看见别人家里室内的情况。现在我明白了,她觉得我看的那个楼不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启齿,所以让我看看她家,让事实说话吧。
回到公屋的话题上来,这个房子跟我后来看到的居屋素质差不多。可这里是廉租房哟,一个月的租金2000元不到,是市价的1/3!
看了这里,我们也许会明白,为什么这里有的人,宁愿一辈子做个穷人,也不愿奋发图强向上一个阶层挤。因为,你一旦不再做穷人,你就要自己买房子,或者花三倍的租金租房子,也不再享受法律援助等等只提供给低收入阶层的一切优惠,那就称为所谓的"夹心阶层"了。
她这个房子的楼龄大约6、7年,比许多私人楼都要新。这还不算,她向我介绍道,你看对面那栋,是去年才盖好的公屋,现在已经入住了,不但是全新的,而且有海景!哇,海景啊,这可是很多人想买都买不到的。
按房子的地段、硬件素质来说,这里一点都不差,甚至可以说不错。稍微欠缺一点的也许就是住客的素质偏低,有的人也许会把音响开得很大声,有的人可能会大声地打骂孩子,弄得你睡都睡不安宁。
那什么人才能入住公屋呢?这个详细的资料我并没有。但是,我知道我朋友住的那里,如果家庭收入是1万元左右,而又愿意支付大约2000元租金一个月的,申请时就有可能被派到。家庭收入1万元在香港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丈夫是保安,妻子是清洁工,那加起来应该就是1万多元;或者丈夫是个有一定年资的低层技术工人,而妻子失业,那家庭收入也应该差不多是这个数。
看上去很棒,是吗?不过呢,其实也有很多限制的。例如说,我认识一个人,他说派给他的公屋看上去都不好,很旧的。我后来倒是替他想出了答案。答案是他的收入过低,他们一家人的收入只有六七千元,房委会担心他们一个月要花两千元在租金上,那生活费就不太够了,所以就派给他素质更差些的房子,自然租金也就更低些。
第二个限制是,不能随你任挑。申请公屋,轮到你的时候会有三次机会,先给你看第一间,若是不满意,过几个月可能会派给你第二间,再不满意,等第三间。但若三间都不满意的话,对不起,就再没得选了,当你自己放弃了。
第三个限制,不能随时换房子。如果你是很早之前就住公屋的,那时候的房子自然没有现在新盖的好,但你不能看见好就要求换新的(当然了,否则房委会就要请多很多人,花掉我们纳税人很多钱了)。除非是家庭成员增加了,导致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那你才能够重新提出申请,申请换个大点的(当然,大点的租金会贵一点)。
还有一个限制,如果某一天你变得有钱了,那你就要搬出去了。自己去买或者租别的房子,而这个房子,就要腾给其他人住。
有这样的房子,对低收入阶层是个很好的保障,对于中产何尝又不是呢?万一(我是说万一),哪一天你是个白领但失业了,哪一天你是个小企业主但破产了,变成了穷人,你的居住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可以举个名人的例子--蓝洁瑛,跟我差不多年纪或者更大点的人,可能会看过她演的戏吧。年轻时很漂亮,演技也不错。据说,她近年刚好破了产,现在还分到了公屋(在杂志上看到的,有照片言之凿凿,应该是真的吧)。或者还有其他名人的例子。恕我看的杂志不多,仅知道这一个,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