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员中又出现了一个中文名字,高锟。他和两位美国科学家同获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耐人寻味的是国内媒体在报道时,很是突出了高锟的"华人"身份。新华社报道的题目是《华人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高锟是这样介绍的,"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对另两位获奖者是说"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其实威拉德·博伊尔是出生于加拿大的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而高锟也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不知加拿大在报道时是否标题为《加人博伊尔及另两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于报道突出高锟的 "华人"身份,其实也没什么。他是华人血统,出生在上海。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不是因1949年时局变化而随家迁居自由的香港,又到英国求学,最后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知今天我们是否会看到《华人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样的报道。同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崔琦也是在1949年举家离开大陆去香港后又去美国求学,也是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后获奖的。
高锟的获奖,还使人想起大陆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在接受腾讯独家专访时说的一番话。
徐光宪院士认为,"诺奖有局限中国科学家更伟大"(http://tech.qq.com/a/20090224/000332.htm)。徐院士说,诺贝尔奖项在学科的覆盖面上有局限性,中国有更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学科的覆盖面有局限性,诺贝尔奖没有数学、没有理学的、没有工程科学的、没有兴趣科学、没有地学,在学科覆盖面上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科学成就大小差别很大。徐院士认为中国有很多更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早已超出很多诺贝尔奖得主,譬如像钱学森。只是因为力学方面没有诺贝尔奖,工程科学也没有诺贝尔奖,所以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中看不到钱学森的名字。诺贝尔奖是一年评一次,而钱学森是20世纪评20位最伟大的科学工程技术专家。
按照徐院士的说法,如果诺贝尔奖有力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奖项,钱学森早就得奖了。就是因为没有力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奖项,所以钱学森才没得诺贝尔奖。去年徐院士说了这话后,瑞典人很生气,导致后果很严重,今年就把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高锟、博伊尔和史密斯。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光通信领域里光在纤维中的传播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的贡献是"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CCD传感器",即电荷耦合器件(可以说是数码相机的"电子眼")。这两项成果都是属于工程学方面的。
当然,正如在获奖后,博伊尔和高锟都表示,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非常意外,称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诺贝尔奖。高锟教授获知获颁诺贝尔奖后称,"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诺贝尔奖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故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
呵呵,不知徐院士看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况又会怎样说。但徐院士的那种酸葡萄语言倒是透露出了一种心态,即对诺贝尔奖是既渴盼又无奈。
想来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经济蓬勃发展,很快就要赶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了,十月一日刚刚在天安门捧出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月饼,但就是没办法拿到诺贝尔奖,确实有失泱泱大国颜面。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平奖和文学奖不算的,达赖喇嘛曾获诺贝尔和平奖,高行健或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举国热议的话题。但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却是如一盆冰水浇在国人头上。李远哲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被厦门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2006年于厦门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有学生问他,中国在20年内是否会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时,李远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一番很是令人心伤的话。他说,在一个专制的、不自由的环境下要取得科学的成就是很困难的。
是啊,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的国度里,对于创新、创造的扼杀是非常强有力的。从最高层开始到基层,所有的统治者都是要求紧密地团结在某某某的周围,要一个声音喊到底。对于不同的声音都是视为异端邪说,非扼杀不足以平民愤。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是不安分的,他们不会屈从于权威,而且他们会提出很多不为当政者、权威所喜欢的观点。由此,这些不安分的人也就被列入了另册。呵呵,正如李远哲所言啊,这样的国度会有科学上的创新和成就吗?
看似是一个诺贝尔奖的问题,其实根子是在体制。可以这样说,不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专制体制,诺贝尔奖也许永远不会落到大陆。当然,对于500大家族来讲,诺贝尔奖算什么啊?滚你妈的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