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印度教信徒从全国各地涌入南印度的奇卡村,将钞票与花环挂在圣牛「巴萨瓦」身上做为献礼,民众并轮番躺在地上让圣牛跨过,以祈求好运。)
牛只提供农村生活所需很常见,但由一头牛掌管村中事物就不寻常了。在印度南部卡那塔卡(Karnataka)邦的奇卡(Chika Arasinakere)村,有一头圣牛「巴萨瓦」(Basava,公牛之意),牠既不是地主也不是村长,但村里不管是私人或公共问题,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请示牠。由于牛儿的睿智,使得名声传向各地,许多人不远千里迢迢前来请这头圣牛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从整洁有序的村落,错落的甘蔗、玉米田来看,巴萨瓦的确把这几百户人家的小村落管理得井井有条。教徒透过解梦找出下一头巴萨瓦,这个过程,就像寻找新转世的达赖喇嘛。
巴萨瓦靠传递神谕赢得丰厚的供奉。牠粗壮的颈背上挂满了奉献的花环,表达「是」或「否」的右前蹄戴着银环,还有厚厚一迭钞票穿在牛角上。一周清点一次的献金,曾创下单周累计高达百万卢比(约新台币六十六万)的纪录。
信徒可以选择花钱消灾或者奉献许愿;神坛里的巴萨瓦简介上,就记载着牠的功绩,从治病、开发井下水源、寻宝、安排婚事、助孕、缉凶抓贼、驱邪、查账到祈求学业进步等等,不胜枚举。不过,并不是印度所有的牛都能传递神谕,自然也不是每个村子都能出个圣牛。
圣牛文化也影响着印度百姓的世界观,好比奇卡村的香塔库马利,她每天一大早,都会来一场源自于牛的传统仪式:她用米磨成白粉,在牛粪和牛尿与水混合而成的地上,画出复杂的几何吉祥图案「蓝果丽」(rangoli),做为一个完美和谐世界的象征。
传统文化的核心
牛在印度受到保护,除了可能因为在牛群之间出现神明,另一个极大的因素和印度的农村文化有关。由于农业是印度的传统产业,自给自足的农耕,成为亿万农民相当依赖的生产方式。
例如,牛奶与乳制品是以素食为主的印度社会主要的营养补给品。牛的劳动力可用在犁田、运输;牛粪可作燃料、肥料、建材。牛尿是印度传统疗法的药材之一。凡此种种,使得杀牛成为传统印度文化中的一大禁忌。
禁忌的另一面就是崇拜,印度处处可见牛肖像,寺庙内外少不了与湿婆神形影不离的圣牛坐骑「南迪」(Nandi);道路旁可见如意神牛女神庙;就连毘湿奴神十大化身之一的「黑天」(Krishna),也是牧牛人出身。
印度人和牛的紧密关系不只存在农村,在日常生活中也以各种外人难以想象的情境出现,诸如:为了礼让牛只,轿车只好亦步亦趋跟在缓步而行的牛车后,便是印度最典型的街景之一;有生意脑袋的印度教尊者(Swami),则将牛尿开发提炼出健康饮品⋯⋯等等。
位于孟买、致力推广甘地环保理念的非政府组织「沙佛达亚」(Sarvodaya)的工作人员多西如此说:「在印度的每个村落里,母牛与其后代,都是我国文化与传统的核心。」
在全球化的今日,印度的农村经济,还能依靠牛到何时?多西同意,现代化、全球化经济下的商品,可以轻易地取代牛只所提供的种种传统功能。他说:「当然,我们可以开牵引机犁田(取代牛犁)、施化肥(舍弃牛粪)、改服成药(放弃牛尿)、穿化学纤维做的衣服(不穿皮革);但这些替代方案都会引发新的问题,有可能是必须服用更强效的药物,有可能因为买不起现代机具而债台高筑被逼上绝路;或者,也有可能是铺设水泥地,造成地下水流失导致土壤侵蚀等。」
他总结:「这是恶性循环,每一项都耗费金钱,而牛只却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资源。印度拥有近二亿多头牛,堪称世界上牛只最多的国家。」他相信,要支持百分之六十五住在乡村的印度人永续发展、自给自足,靠这些牛就绰绰有余。
多西勾勒出一个流程图,解释牛的重要性:牛产生肥料、提供劳力换取饲料,同时,也为农民带来庄稼收成与牛奶;在这过程中,每个环节不仅都可再生利用,还可降低对外界的依赖。他指出:「这绝不是乌托邦论调,而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农业模式,有悠久历史可循,我们的祖先深谙其道理。」
来源:经典杂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