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天生就胖、连喝水都会胖,真的有肥胖基因吗?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昨天发表有关肥胖基因的研究,证实汉人的病态肥胖与两个基因高度相关。不过,专家提醒,即便天生有基因变异,生活形态、饮食习惯才是致肥关键。
中研院生医所研究员潘文涵、与桃园敏盛医院副院长李威杰、长荣大学保健营养学系助理教授陈信宏等研究团队,搜集接受减肥手术、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9(体重公斤数/身高公尺的平方)的严重肥胖者304人,与BMI小于24的正常体重者对照基因型,另再进行另一批对照、重复验证,最后再统合分析。
研究发现,汉人的病态肥胖,分别与ESR1和PPARγ这2个基因高度相关,其中有3个变异位点,也就是基因上单一碱基发生常见突变,可预测是否容易有病态肥胖,如果基因位点有1处变异,病态肥胖风险性比一般人增加3到4成,有3个位点变异则增为5倍以上。该研究发表于今年8月份的「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
如果有肥胖基因,是否必然走向肥胖?潘文涵说,在过去农业时代,有这些基因变异的家族,因大量从事体力劳动,且吃得不多,并不一定会出现肥嘟嘟家族,因此有病态性肥胖风险的家族,必须及早帮助孩童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甚至从断奶开始,提供低脂奶、小块状的蔬菜水果,养成孩子喜爱健康饮食的味觉习惯。
除了病态肥胖的风险评估、防治上,潘文涵表示,未来研究团队也将针对这3个基因变异位点深入研究,了解因不同基因而出现不同的代谢路径、致病机转,提供更个人化的减重方针,或是相关疾病的治疗,例如PPARγ基因是与胰岛素代谢有关,因此如果吃减肥药来抑制食欲,不如减少摄取淀粉类食物来得有效。
潘文涵强调,导致肥胖的关键还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要远离肥胖,就是少吃、多动,成人肥胖者也可寻求专业协助,找出符合自己生活型态的健康减重之道,切勿听信坊间或电台贩卖减肥茶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