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河南南阳小伙王清,于2008年12月30日向南阳市181个行政部门提交了7项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其中共性问题为 "三公"消费问题。据王清介绍,一些单位收到申请后将其当成了间谍,自己家门口也时常有些陌生人打探他的消息。随后,面对政府的回复,王清称很不爽,因为回复内容无实质性可言,而对那些未回复的单位,王清则采取了各种办法,并于7月初拿到了最后一份回复。
南阳一市民向全市181个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最关心‘三公'消费"
行政复议、打官司、投诉,啥招都用上了,7个月后才算拿到最后一个回复
他认为回复没实质内容,不过仍打算为追求信息公开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新闻背景】
紫色T恤,紧身牛仔裤,白色运动休闲鞋。戴着一副眼镜坐在记者眼前的王清,内向羞涩,看上去也不像一个动辄起诉有关部门的"刺头"青年,更像一个还没走出高校大门的学生。但是在他身上,实实在在发生着许多令地方"头疼"的事情,家里保存的起诉发票有厚厚一沓。
而最近他的一件大举动是,他向南阳市上至市政府下至一个区的蔬菜办公室共181个行政部门,提交7项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面对各部门的迥异态度,他又或通过行政复议或走司法途径,最终在7月初拿到了最后一份回复。
但拿到所有回复的王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各部门对他申请公开的事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无依据公开",可以说没有一份是完整回复。
近日,他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
对话人物
王清,男,1982年生人,现为南阳市一公司计算机技术人员,自2003年起,开始介入公益诉讼,常为某一件侵害公民权利之事,四处奔波。
对话动机
王清的信息公开申请规模之大、数量之巨,在河南史无前例,全国也可称得上第一个。而他要各部门公开的最主要一项内容--"三公"消费: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各部门回答更是"顾左右而言他"。
对此,评论者认为,"三公"消费公示,是成本最小的反腐措施之一。各政府部门对"三公"消费信息公示的回避心态,官民双方在这个问题反复对峙,恰恰将中国改革此时该从何入手这一问题的答案,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王清为什么要一次性向南阳市区所有行政部门提交申请,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信息公开申请过程?昨日,商报记者和他进行了对话。
1
向181个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
记者:看上去你是喜欢安静的人,为什么要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
王清:这话说起来长了,与我的经历有关。几年前我遇到过麻烦,其实这麻烦也是其他消费者可能遇到的,但我不服气,就通过司法寻求公道。后来我生活中一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想打官司。
记者:打过多少?
王清:多啦。我曾在一年多时间内,接连打了一二十个官司,有通信、消费霸王条款方面的,还有社会上一些看不惯的事等,涉及面很广,都与大家利益有关。
记者:这么多官司,你有精力去处理?
王清:我认识一些也经常为公益事业打官司的人,相互支持。虽然我们成绩不大,但被起诉单位多少会有些收敛,政府部门也会下发一些规范文件,就乐意继续做。
记者:怎么又瞄准了政府信息公开?
王清: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闻我早在2007年就注意到,但让我最终行动的是去年六七月份的一件事。我上下班路旁有一个地产公司施工,整天密闭作业,很神秘的样子。我到售楼部问房子有土地证没有,工作人员说有,可我不能看。我就怀疑了,楼盘不会有问题吧?到国土、规划等部门了解,他们居然不答复我。我就起诉政府部门,法院判决他们给我答复。拿到答复后,我发现楼盘果然有问题,没有办土地证就开工了。
记者:于是,你一下子向南阳市上至市政府下至一个区的蔬菜办公室,共181个行政部门递交了信息公开申请。
王清:这件事过后我就想,唉,向政府部门了解个信息这么难。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可政府部门要是什么事情都瞒着老百姓,大家该知道的不让知道,社会怎么和谐?那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刚实施,我就决定在这方面做些事情。
我查找了南阳市市直和宛城、卧龙两个区的所有政府部门,共181个,一个不漏。我想法很单纯,就是要做就要做全面些。
2
最关心政府部门"三公"消费问题
记者:你从哪里获得单位信息的?
王清:通过资料查找啊。为搜集单位地址,我整整忙了两个星期。单位找全后,我把申请书一封一封挂号寄出,又费了整整两天时间。
记者:申请公开的都是些什么信息?
王清:共性问题是"三公"(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消费,公开2007年、2008年,对各项财政专项资金、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情况,以及职务消费、公款报销、公务接待、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车辆费、固定资产购置费,购买小汽车费用、公款出国等具体信息。"三公"消费也是我最在意的一项内容。
记者:此前已有人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过类似信息公开,但失败了,你知道吗?
王清:我知道,但我是纳税人,有权知道政府部门把我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所以想,不管别人怎样,我还是要进行。按照我的理解,他们不应该拒绝我。
3
信寄出后有些单位怀疑我是间谍
记者:申请书寄出后有反应吗?
王清:反应超出我想象。
申请书是在2008年12月30日全部寄出,到1月4日,就不正常了。一些收到申请书的单位问我是不是间谍,把我当成了间谍,认为我在收集情报。家门口也突然出现一些陌生人,晃来晃去,打听我的情况。我告诉邻居,再有人打听,让他直接去我家。还有把我当成要账的,什么反应都有。
记者:你怎么应对?
王清:意识到危险,我立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给新华社联系,请求帮助,另外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信,向他们陈述我为什么这样做,告诉他们我受到的压力。
我也安慰自己,我做的不是坏事,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如果连我做这样的事都容不下,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记者:有效果吗?
王清:信寄出不久,市政府的一个人给我联系,说:"领导已经知道了,理解你的行为,不用担心。"我内心才镇静些。这之后,也没有人到家门口再转悠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直接向各单位递交申请书?这样或许可以直面陈述,减少误会。
王清:我尝试过亲自送申请书,但被骂了出来。到第一个单位后我说我是来申请信息公开的,接待领导说:"球信息公开,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公开。"认为我在无理取闹,把我赶出来。
4
没有实质内容的回复让我很不爽
记者:在规定期限内,有单位回复你吗?
王清:根据规定,从收到申请书当天算起,15天内被申请单位就要给出答复,在这个期限内有18个单位给我回复。不过,他们回复我的内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全都是无效的,没一份完整回复我申请公开的信息,特别是涉及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方面,不是避重就轻,就是 "没有公开依据",没有实质回复内容,让我很不爽。
记者:能否举个例子?
王清:比如南阳市工商局宛城分局,对我的"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信息申请,答复说这属于内部管理事务类信息,没有列入政务公开范畴,暂时不能公开。他们给我的回复书连单位公章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办?
王清:我只能认,自我安慰一番。其实这些单位已算不错了,在法定期限内好歹回复了。可气的是更多单位在期限内没有任何回音。
记者:这些单位你也自我安慰解脱?
王清:我可不会再妥协。当时我就想,既然行动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得进一步行动。如果单位对申请无动于衷,可以行政复议、打官司和投诉。我开始采取这些手段,投诉的投诉,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
记者:结果如何?
王清:结果还不理想。一些单位又在规定期限内给了我回复,但有些单位还是对行政复议决定书置之不理,不回复我,我又开始打官司,对二三十个单位进行了起诉。
记者:这次都有回音了吧?
王清:经过这一折腾,才最终都有了回音,不管答复内容怎么样,都给了我一个结果。我拿到最后一个回复是在7月初。
5
我不是钻牛角尖,是在推动社会进步
记者:通过和这么多单位打交道,你有什么感触?
王清:申请中我发现,越是级别低的单位,申请信息公开越难,到了市直单位,事情就好办了,能从观念上接受我的行为。
记者:这件事你付出了多大代价?
王清:很大。半年收入没有了。这些事都是我下班后进行的,下班比上班还累,经常熬夜到凌晨3点。行政复议或起诉,我还要搜集证据写材料,累得够戗。家人也提心吊胆,不支持。
记者:有人认为你太钻牛角尖了。
王清:我不是在钻牛角尖,我的问题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并且也达到了。通过个人力量,南阳政府部门意识到,一些信息不能再对老百姓瞒着了。前两天有朋友向一政府部门申请公开一个信息,很容易就实现。
记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一年,你觉得它在现实中作用大吗?
王清:作用大是大,不过也有漏洞,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有点"无能为力",拿被申请单位没办法。比如一些政府部门倾向于以国家秘密为由不公开有关信息。起诉到法院后,由于保密法的效力等级高于条例,法院也没有办法。
记者:你觉得怎么完善?
王清:我觉得应该再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来细化,现在条例的规定太模糊。还有就是赶快修改保密法。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清:打算继续为追求信息公开努力,争取让政府部门公开更多的东西。不过通过这件事,看到自己还有点不成熟,太幼稚。我会总结自己的经验,在申请时会更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