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说,这是他们一生中从未听到过的故事、从未面对过的画面。毕竟战争与杀戮离这些生长在加拿大的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五年前,华裔作家、诗人、“六四”事件亲历者盛雪,受加拿大密西沙加市ST.Rose of Lima School天主教学校七年级天才班教师哈金丝(Karan Higgins-Biss)的邀请,首次前往她的班级讲述1989年北京天安门“六四”事件。
盛雪因“六四”十五周年纪念而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CBC)采访的新闻图像刚刚播出,哈金丝老师则正指导学生们在课堂上阅读加拿大作家贝尔 (William Bell)所著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以“六四”事件为背景的小说“紫禁城”(Forbidden City)。书中描写一位加拿大少年随同作为记者的父亲前往中国采访报道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因缘际会而意外经历整个“六四”事件的故事。这部小说因为强烈的写实风格而受到全世界各地读者重视,是西方人了解“六四”事件的一部重要著述。
邀请盛雪为学生讲述“六四”事件
哈金丝老师在电视中看到对盛雪的采访之后,马上联想到,如果邀请一位像她这样的“六四”亲历者来课堂分享其经历,无疑可以同贝尔的“紫禁城”相互印证补充,加深学生们对事件的理解和印象。哈金丝很快寻求CBC的协助,通过电邮与盛雪取得联系。
“十二三岁孩子的心灵,稚嫩得如同婴儿的皮胁。我曾经担心那些照片所纪录的历史会否太过血腥,令七年级的小朋友们感到不安。为了和缓视觉刺激,我开始还特意将一些照片印成黑白色。但是孩子们的理解力出乎意料。”盛雪回忆说,第一年她从学校回来,就收到许多学生的来信。一些懂事的孩子告诉她,那些照片看起来如此真实。虽然令人难受,但他们并不会象看恐怖电影那样感到不安。因为他们理解,这是真实的历史。“他们为这样真实的画面而震惊,也为了解这样真实的历史而庆幸。”哈金丝老师说,自此她每年换一班新的学生。每年上阅读课时仍会邀请盛雪前来课堂讲述“六四”事件。“她每一次的到来,都给课堂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以至许多同学升入高年级,仍对她在课堂的出现念念不忘。”哈金丝老师表示,她不担心学生面对战争、杀戮或死亡的照片,难以承受视觉刺激。“我希望孩子们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不只是他们周图的小世界。他们应该了解,世界上有很多人为基本人权而挣扎,这些人未能像生活在加拿大的人们一样幸运地享受自由。我希望孩子们从这些悲剧中学会同情,学会责任。”
“天安门广场有多大?” “屠杀持绩了多长时间?”“解放军真的使用战争时的坦克吗?”“除了向学生开枪之外,政府没有别的选择吗?”“为甚么中国会成为共产国家?”“中国以后会民主吗?”“为甚么要修建扬子江(三峡)水坝?” “你如何看待西藏?”盛雪说,这些七年级的孩子们,每一年听完她的报告后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面对孩子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令她有时感觉比面对成人时更大的挑战。
“说真话,即使要为此付出代价!”盛雪说,这是她年复一年带给孩子们的最重要的话。
盛雪心中有深深的“六四”情结
同许多“六四”亲历者一样,盛雪心中也有深深的“六四”情结。“二十年前那个惨痛的夜晚,是我们心中一个表面癒合、深层仍在流血的伤口。作为目掣者和幸存者,我们未敢忘记那惨痛的一幕幕,因为死难者的灵魂至今未得到安息,正义仍未伸张。但我们亦不愿回忆,因为每一次触景生情都带来心灵的剧痛。”不仅是心灵的刺激。盛雪因在海外组织“六四”纪念活动、坚持“六四”事件的公正解决,以及参与其他争取中国民主化的活动,由1989年至今被禁足回中国二十年。这是她为“说真话”付出的代价。孩子们写信感谢盛雪。感谢她以自己的人身自由和幸福为代价,带给他们历史的真相。他们更觉得有人因为说出真相而被迫流亡,有家难回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视自由为理所当然。其实,我们从来不懂自由是甚么,直到面对这样真实的死亡。”“对我而言,存留真相,说出真相是作为一个‘ 六四’幸存者对于二十年前死难者的道义责任。我每一次都告诉那些孩子们,诚实面对历史,忠于自己的心,讲真话,即使为此要承受压力,要付出代价。”盛雪自言也曾经历过令她心寒的故事。多伦多的一间中学曾经通过加拿大笔会的介绍与她接洽,希望她以自己在“六四”事件中的亲身经历,及对中国人权状况现状的了解,前去为该校的人权课程做定期辅导。她接受了邀请。
但一段时间后,学校通过笔会告诉她,计划被取消了。原因是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家长闻讯后,向学校提出抗议,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了解“六四”,了解中国的过去。他们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灵受到“污染”。
“一代一代的中国青少年,都是在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爱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爱国,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爱的方式。恰恰是‘六四’,改变了当年整整一代人对中国的情感,他们是被自己的国家抛弃的人。这是一代人的悲剧。”盛雪这样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