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05-12 09:03:00作者:
老张在妹夫的办公室迷惘地看着门口
"漂家"观察
经济危机之下,我们把"当然"的关注给了企业和企业里的人,但曾在珠三角漂移的无数个民工家庭如今又如何?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家"观照的不光是他们在珠三角生生息息的十几二十年的生存史,更重要的是30年来在珠三角形成的特殊"民工族群"在世界金融危 机和珠三角转型的大局下,是不是也面临交替?报道中的两名留守者又回到20年前的工厂生活,但回不去的却是当初的那个环境和心境,他们在一时的"回归"之 中,迷惘着,选择着... ...
养猪老汉撞进股市"回到原点"
在广东"搏运17年的广西玉林人张忠平,在深圳当过工人,打过杂,开过士多,在东莞种过菜,养过猪;跟着儿子炒过股.去年下半年,已58岁的他重又"回到原点.
在"天堂"吃了苦头
回忆初来乍到看到的深圳,张忠平的眼中掠过一丝神往: "到处都是柏油马路,满街都是漂亮的彩色灯牌,当时我就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1992年,经就读于深圳大学的妹妹介绍,已经40多岁的老张怀揣着家中仅剩的100元钱,从老家来到深圳,希望能应聘到学校门卫的工作.谁知到了深圳却因没有边防证被拒在关外,听说坐"的士"可以免检查,无奈下,他只有忍痛花了80块钱打的到了与妹妹相约的地方.
在妹夫的帮助下,老张进入一家工厂做起了包装工,主管看他勤快就让他闲暇时给工人们做饭. "那时每个月都可以挣到500块钱工资.在1992年已是不少了. "老张露出了笑容.
1994年,老张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在宝安区上合工业区开了家士多,月月交了房租外,连给儿子读书的费用都不够.眼看就春节了,只好关掉店出去捡破烂来度日,挺了段日子后,终于把店转出了手,一算亏了1万多块.
养猪发了笔"横财"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张听说有老乡在东莞种菜挺赚钱的,于是把心一横又向亲戚借了点钱. "那是1995年吧,种菜的头一年,我和妻子两人一年赚了1万多块,还了债还有剩余. "六年的种菜生涯是老张过得最平稳的日子,几个小孩也陆续从小学升至中学.
2001年,一个在深圳坂田养猪的老乡找到老张, "点拨"他种菜不如养猪,老张多年卖菜也算有了点生意经,多方考察后就转行了.
一养就是40多头,老张一下就投资了2万多块,第一批猪顺利出手,两个月就赚了6000块钱, "养猪第一次尝到了'甜头."
随后,老张到东莞另觅"战场",继续他的"养猪事业."这次一下子就养了100多头猪.到了2006年,老张的"身家"已经有8万多元了,老张养猪也养出了"行道.东莞提出"禁养"后,老张选择离开东莞前往惠州养瘦肉猪.
以每斤3元多的价格进了头瘦肉猪183,老张玩了一次大手笔,投资4万元建猪棚,土地使用合同一签就是10年. 5个多月后,猪肉的价格突然狂跌. "当时已经跌到了三四元一斤,这种价格是从来没有过的."老张说,以前养土猪吃潲水,平均每头猪每天的食料成本才1元钱,但瘦肉猪吃猪饲料,每头猪每天的 成本要5元.突然的跌价使老张一下子损失了1万多元.由于用地和建猪棚花了那么大笔钱,没办法,亏了也得继续做. "一下子亏了4万多元.
2007年9月,因为"高热症"九个省的猪肉不能进入广东,广东的养猪业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好机会.老张也因此狠赚了一笔, 4个半月赚了4万多元,提到这笔小"横财"老张的眼中闪出少有的光彩.
拜股所"赐"回原点
2008年春节前,老张卖掉了最后一批猪,收整行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此时老张手上确实有了点钱,当时正是股票最旺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投进了股 市. "据老张讲,仅个把月时间,自己买的股票已经翻了几倍,本想卖掉有赚就好,但被儿子劝住,最后股市一路下跌,到现在还被套着.
快60岁的老张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子女们,几个孩子读书都不争气,大儿子学历最高,也只读了个中专.但儿子的个性与自己截然不同,在老张眼里,胆大,敢想敢做是儿子的优点,也是儿子的致命缺点.
2003年,大儿子用他赚来的钱在宝安开了家快递公司,一个月就能赚到1万多块.一年后,不安于现状的儿子加大了投资,在深圳市里开起了快递连锁公司,还 买了几辆货运车,投资大,业务又没有拓展开,公司很快负债累累.本来儿子想利用股市东山再起,偏又遭遇熊市和金融风暴的到来,股市里的钱损失了大半.
现在年近花甲的老张有些坐不住了,坚持回到深圳打工,他也曾想重操旧业---养猪,但老张坦言, "养猪只怕是力不从心了,我只想有点事做,有份收入,平稳地度过后半生. "
老张的妹夫告诉记者,现在老张父子两人都在他的印刷公司打工,老张年纪不小了,平时只能做些杂工的活,他儿子现在在公司做业务员,有时也开车送货.
打工妹成打工嫂, 19年一轮回
从打工妹到士多老板娘再到打工嫂,流转珠三角19年的光阴,牵着河源市连平县隆街镇人谢秋红继续留守在这里... ...
结婚生子,开店创业
正好是周日,谢秋红换掉了立洋电子厂的厂服,享受难得的悠闲.
在东莞市黄江镇鸡啼岗工业区一个小餐馆里,谢秋红把思绪扯到19年前的深圳.
"初中毕业后, 1990年在深圳一家制衣厂做普工,而近20年时间过去了,虽然多数时间自己开店,但现在又回到以前---再回工厂做工.谢秋红掐着手指算道: 1990年-1992年,她在深圳度过了她人生的首个打工生涯---刚初中毕业的她,赶上了打工潮,和家乡的同龄人一起来到深圳市龙岗一家制衣厂生产一线做普工. "两年时间里,无忧无虑,想玩就玩,感觉没有任何压力,不过工价太低了,赚不到什么钱.
1993年,她随着家乡的工友闯荡佛山,在中泰汽配厂做工,一干便是两年.之后结婚生子,中断了打工生活, 1996年开始了另样创业生活.
变化让人难以捉摸. 2009年,她又回到了19年前的工厂打工生涯.谢秋红告诉记者,今年农历正月起,她进入了东莞市黄江镇鸡啼岗的台资企业立洋电子厂,做起了普工.
生意下滑,关铺转让
结婚生子后, 1996年,谢秋红和爱人在佛山石湾盘下一家商铺,做粮油生意.夫妻档生意不算大,但比两人在工厂做工强.直到2000年,家乡的工友多数转移到了东莞, 她的亲人多数也在东莞市黄江镇做工,在他们的推荐下,她选择在黄江镇鸡啼岗工业区附近盘下铺位,将生意从佛山迁至此.
"这次转移,由于周边出租屋密集,外来人口多,生意比较红火.谈起这段经商生涯,她露出了微笑.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两个小孩在身边慢慢长大,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其间,两个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就在商铺所在地就近上学,小学在当地一家民办学校度过.
那些依附工业区生存的商业,无不和工厂结下了天然的联系.进入2008年,谢秋红夫妇在东莞黄江鸡啼岗工业区经营的这家粮油档,生意便直线下滑,到了年中,盈利甚微.谢秋红夫妇作出了选择---停掉生意,转让店铺.
"生意不好做赚不到钱,两个小孩上学一年的费用超过2500元,而且家庭开支越来越大."谈起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她们的影响,谢秋红显得一脸无奈.她告诉记者, 2008年生意出现滑坡后,爱人提前回到老家,铺位由她打理.去年9月,两个小孩回到老家上学, 11月店铺转让他人.
重返工厂,寻找商机
在河源老家待了一阵子后,今年农历正月过后,她只身一人再返东莞市黄江镇鸡啼岗工业区,应聘进入台资企业立洋电子厂,月工资约900元,除掉伙食 费实际只有700元多些.她说,进厂初就作好了吃苦的准备,这次进厂不仅是赚钱糊口,更重要的是看看周边工业区人气是否好转,如果是,他们夫妻将再回来开店.
她告诉记者,现在工厂是8小时上班,很少加班,周末有一天休息,这么多空余时间,她都会到周边去转转.了解生意情况是我爱人交给我最主要的任务,每次打电话谈得最多的是这个话题. "她告诉记者,独自出来进厂,很想念家人.她盼望着经济形势好转,找个铺位重新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