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04-21 02:39:02作者:玉月
人老了,就爱回忆往事,就有许多心愿要了却。邻居张奶奶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去看看她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天安门。那里有她童年的记忆,有她曾经居住过的四合院和天安门广场上美丽的花园。
中共建政前,天安门并没有什么广场,有的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张奶奶一家人就住在现在天安门广场的西边,具体在什么地方,老人只能说出地名,却说不出具体地点。张奶奶只记得离家不远处有一个南北走向的花园,花园外围各有一排枝繁叶茂的大树。园中姹紫嫣红的鲜花,伴着丁香和腊梅的芳香,沁人心脾。郁郁芊芊的草地上,蛐蛐、蚂蚱等各色昆虫时隐时现,吸引了无数孩童的目光。其中有一种绿色的、身子长长的叫扁豆勾(音)的蚂蚱是孩子们最爱抓的玩物。花园里还有书摊,有现场制作糖块和棉花糖的小摊,都是孩子们流连之地。张奶奶童年的身影就时时倘佯在这美丽的花园中。鲜花的芳香留驻着老人永生的思念,童年的欢乐在这里酿成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曲,在老人心中留下了永不衰退的记忆。
老人知道我去过天安门,多次向我追问:天安门广场上是不是有个花园啊?可在我的记忆里,天安门广场既没有花园,也没有住家,只有大坟包那里曾经有过人家。于是告诉老人:“现在那里已经没有人家了,几年前就都被拆了,建成了被人们称为大坟包的中国大剧院。”但老人欲回故里的思绪始终不断,只因年老出行不便而未成行。直到有一天,她当年的邻居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她们居住的小院里邻里和睦相处的快乐往事,提到了那个小院的历史变迁,老人的心愿才有所释然,但仍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看看。
现在知道,中共早在1949年 刚刚窃取政权之初,就在为日后在天安门广场镇压人民扫清障碍 ,把天安门地区的百姓陆续赶出了美丽的家园,对天安门地区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性的改造。老人当年的家就是现在的中共大会堂所在地,在历史上叫作“前府胡同”,一九五零年被中共侵占。
其实,张奶奶一家并不是北京人。国民党执政时,对百姓的户籍管理很宽松,就象现在西方社会一样,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非常自由。当年张奶奶的父亲只因朋友一句话:北京那个地方可真好啊!就举家来到了北京,直奔天安门而去,住在了前府胡同。据老人们回忆,前府胡同是个很大的胡同,里面的小院错落有致。天安门地区象这样的小胡同和四合院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平民百姓的乐园。那里曾留下过人们悠闲漫步的脚印,孩童天真嬉戏的笑声,北京人匆忙的身影和平凡的生存方式。胡同里也时而飘出几声叫卖的吆喝,透着清脆、悠长的韵味,回荡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那林立的店铺,随处可见的北京小吃,都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过路的人。张奶奶当年放学回家,也少不了要光顾这些小店,买上自己喜爱的食品。那物美价廉的美食至今仍令张奶奶回味、垂涎。但中共建政之初,张奶奶一家又搬出了北京,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成为永远的回忆了。
然而,当年那个小院中纯朴的民风和难忘的往事,还深深铭刻在老人们的心中。小院里的人们也见证了天安门历史的变迁,亲历了两种社会制度两重天的反差。小院里居住的几户人家都是铁路和邮局的职员,他们都有很好的收入和待遇,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家家都生活的幸福美满。只有张奶奶的那个邻居家,省吃俭用过日子,积攒下了一些钱财,买下了房子。但好景不长,1949年中共执政后,那户人家刚买下的房产就被中共强行剥夺,还被定成了地主。那个邻居只因对别人讲了句实话,说她家的房产是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买的,就被打成了右派。而张奶奶一家也饱尝了二十多年右派的悲惨生活,受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双重迫害。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如此眷恋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园和她的故里,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思旧情怀,更是因为老人在中共建政后的悲惨遭遇,形成了今昔强烈的对比,这才是老人对往昔无限眷恋的情结所在。
古人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大概就是上天有意留给今人的对照吧。一个小小的乡校,子产都不肯给毁掉,为的是留给百姓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在共产中共治下,大肆摧毁了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不许百姓说话;把千百年来人民自由栖息的土地变成了血腥镇压人民的屠宰场和人间地狱:1989年六四、1999年镇压法轮功,2001年制造天安门自焚等一系列镇压人民的暴行,使天安门广场笼罩在红色恐怖之中。天安门有了广场,却再没有美丽的花园。没有小草,没有花香,没有一棵可以供百姓乘凉的大树,也再没有任何可以令人留恋、歌颂、赞美的语言和寸土。有的只是天安门上空“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和世人悲愤的记忆,以及对天灭中共的企盼。天安门今昔对比真是两重天啊!今年中共执政、盘踞天安门已经六十周年,苍天有眼,能让中共继续逞恶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清心论坛文学原创)
中共建政前,天安门并没有什么广场,有的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张奶奶一家人就住在现在天安门广场的西边,具体在什么地方,老人只能说出地名,却说不出具体地点。张奶奶只记得离家不远处有一个南北走向的花园,花园外围各有一排枝繁叶茂的大树。园中姹紫嫣红的鲜花,伴着丁香和腊梅的芳香,沁人心脾。郁郁芊芊的草地上,蛐蛐、蚂蚱等各色昆虫时隐时现,吸引了无数孩童的目光。其中有一种绿色的、身子长长的叫扁豆勾(音)的蚂蚱是孩子们最爱抓的玩物。花园里还有书摊,有现场制作糖块和棉花糖的小摊,都是孩子们流连之地。张奶奶童年的身影就时时倘佯在这美丽的花园中。鲜花的芳香留驻着老人永生的思念,童年的欢乐在这里酿成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曲,在老人心中留下了永不衰退的记忆。
老人知道我去过天安门,多次向我追问:天安门广场上是不是有个花园啊?可在我的记忆里,天安门广场既没有花园,也没有住家,只有大坟包那里曾经有过人家。于是告诉老人:“现在那里已经没有人家了,几年前就都被拆了,建成了被人们称为大坟包的中国大剧院。”但老人欲回故里的思绪始终不断,只因年老出行不便而未成行。直到有一天,她当年的邻居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她们居住的小院里邻里和睦相处的快乐往事,提到了那个小院的历史变迁,老人的心愿才有所释然,但仍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看看。
现在知道,中共早在1949年 刚刚窃取政权之初,就在为日后在天安门广场镇压人民扫清障碍 ,把天安门地区的百姓陆续赶出了美丽的家园,对天安门地区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性的改造。老人当年的家就是现在的中共大会堂所在地,在历史上叫作“前府胡同”,一九五零年被中共侵占。
其实,张奶奶一家并不是北京人。国民党执政时,对百姓的户籍管理很宽松,就象现在西方社会一样,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非常自由。当年张奶奶的父亲只因朋友一句话:北京那个地方可真好啊!就举家来到了北京,直奔天安门而去,住在了前府胡同。据老人们回忆,前府胡同是个很大的胡同,里面的小院错落有致。天安门地区象这样的小胡同和四合院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平民百姓的乐园。那里曾留下过人们悠闲漫步的脚印,孩童天真嬉戏的笑声,北京人匆忙的身影和平凡的生存方式。胡同里也时而飘出几声叫卖的吆喝,透着清脆、悠长的韵味,回荡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那林立的店铺,随处可见的北京小吃,都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过路的人。张奶奶当年放学回家,也少不了要光顾这些小店,买上自己喜爱的食品。那物美价廉的美食至今仍令张奶奶回味、垂涎。但中共建政之初,张奶奶一家又搬出了北京,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成为永远的回忆了。
然而,当年那个小院中纯朴的民风和难忘的往事,还深深铭刻在老人们的心中。小院里的人们也见证了天安门历史的变迁,亲历了两种社会制度两重天的反差。小院里居住的几户人家都是铁路和邮局的职员,他们都有很好的收入和待遇,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家家都生活的幸福美满。只有张奶奶的那个邻居家,省吃俭用过日子,积攒下了一些钱财,买下了房子。但好景不长,1949年中共执政后,那户人家刚买下的房产就被中共强行剥夺,还被定成了地主。那个邻居只因对别人讲了句实话,说她家的房产是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买的,就被打成了右派。而张奶奶一家也饱尝了二十多年右派的悲惨生活,受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双重迫害。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如此眷恋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园和她的故里,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思旧情怀,更是因为老人在中共建政后的悲惨遭遇,形成了今昔强烈的对比,这才是老人对往昔无限眷恋的情结所在。
古人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大概就是上天有意留给今人的对照吧。一个小小的乡校,子产都不肯给毁掉,为的是留给百姓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在共产中共治下,大肆摧毁了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不许百姓说话;把千百年来人民自由栖息的土地变成了血腥镇压人民的屠宰场和人间地狱:1989年六四、1999年镇压法轮功,2001年制造天安门自焚等一系列镇压人民的暴行,使天安门广场笼罩在红色恐怖之中。天安门有了广场,却再没有美丽的花园。没有小草,没有花香,没有一棵可以供百姓乘凉的大树,也再没有任何可以令人留恋、歌颂、赞美的语言和寸土。有的只是天安门上空“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和世人悲愤的记忆,以及对天灭中共的企盼。天安门今昔对比真是两重天啊!今年中共执政、盘踞天安门已经六十周年,苍天有眼,能让中共继续逞恶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清心论坛文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