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生于明朝天启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卒于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原名郑森,小名福松,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崇祯元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政府招抚,维持台湾海峡治安,屡建奇功,做到总兵官,郑芝龙将妻儿接到台湾,七岁的郑成功首度来到了台湾。
年方七岁的郑成功聪慧俊美,郑芝龙对独子的教育格外重视,重金礼聘富有名望的私塾先生教导诗书歌赋之外,驰射武艺亦在老师启迪下勤练不辍。
郑成功天资聪颖才思过人,尤喜《春秋》及孙、吴兵法,十五岁即中秀才、考取安南县生员,二十一岁进入南京太学,当时著名学者钱谦益对他颇为器重,道他"是奇男子、骨相非凡也"、"是济世雄才,非止科场中人"。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鸩鸩清朝。
明王朝被李自成为首的农民革命推翻后,明朝一些文臣武将和地绅等,结集于江南,先后拥戴朱家皇室藩王,史称南明政权。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史称隆武皇帝。郑芝龙被封"平国公",郑成功随父上朝,隆武帝见他少年英俊、气宇非凡,十分喜爱,特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号 "名俨"、封"忠孝伯",因此民间多尊称他为"国姓爷"。
隆武帝对郑成功复业大计寄予厚望、委以重任,二十二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世祖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桂王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哭谏力阻北上与清廷谈判,不料却被清所挟持,母亲也不幸被清兵所辱投河自尽。
郑成功悲愤交集,和明朝余臣、郑家旧军组织义军,矢志反清,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自隆武二年(一六四七)在南澳起兵,而后转战中国东南沿海十余年,期间多次战绩辉煌,给清廷带来莫大威胁。并于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挥师东征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
以明朝遗室自许的郑成功,期望在台湾另辟抗清朝海外基地,积极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收复初期,郑成功十分重视岛内团结,对少数民族采取和睦政策,严禁士兵滋扰生事,法纪森严,即使亲信亦不能免,对台湾的开发确实做了重大贡献。
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年仅三十九岁,死后葬于当初登陆台湾的台南鹿耳门港附近。清同治十三年,沈葆祯上书皇帝,建议拨款立祠纪念郑成功,諡号忠烈并题"明延平郡王祠"。
综其一生抗清志业虽未成功,然其胆略气魄与爱国情操向为人所景仰,尤以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发展建设的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留予后人无限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