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01-30 08:47:14作者:
中新网1月30日电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周云先生的文章,称"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文章摘录如下: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
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到了今天,黄河流域已经不再流行这种语言了,已经成为失传的语言.反而广东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语言,广东话成为中国汉语的活化石.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
粤语的形成地
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 (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 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 通.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 某种渊源.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以"粤"命名却非土产
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普通话--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 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 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在秦代之前,广东被称为南蛮.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 "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广东话又叫做粤语.
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粤人.越南胡说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称,长江以南自 古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可说是荒唐透顶.百粤与百越都是译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国大地生活,越南仅是一个小藩属,按百越之继承逻辑,岂不是现 在的越南也是广东的领土?
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一的"化石" ,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是指"山冲,那务"那霍" "那录"中的"那"是指"田", "罗镜"罗龙"罗沙"中的"罗"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构词方法,也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同时,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里的 人已经完全不晓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中的非汉语因素在当地今天的粤语中已经不使用,恰好证明今天的粤语跟古百越语没有继承关系.
由此可见,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非由古"粤人"的语言演变而成,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从外地"引进"的,是汉族移民带来的.这汉族,是秦代的汉族,主要是晋,赵,燕,魏的旧贵族及其下属兵丁.
汉人南移传播"雅言"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到 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成 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 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 "("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汉族移民.
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旷人稀.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洲)万人也只有9.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 下"的局面.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 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岭南.虽不一定有 50万那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迁徙,其目的主要在于铲除六国的地方势力,把族人和故土分开,交叉汇编,徙到南蛮之地戍边,也就连根 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胁,做其复国之梦,秦朝的统治就牢固得多了.这些移民不可能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国,而多半来自中原或北方各国.由于他们是 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
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到了今天,黄河流域已经不再流行这种语言了,已经成为失传的语言.反而广东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语言,广东话成为中国汉语的活化石.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
粤语的形成地
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 (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 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 通.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 某种渊源.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以"粤"命名却非土产
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普通话--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 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 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在秦代之前,广东被称为南蛮.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 "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广东话又叫做粤语.
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粤人.越南胡说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称,长江以南自 古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可说是荒唐透顶.百粤与百越都是译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国大地生活,越南仅是一个小藩属,按百越之继承逻辑,岂不是现 在的越南也是广东的领土?
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一的"化石" ,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是指"山冲,那务"那霍" "那录"中的"那"是指"田", "罗镜"罗龙"罗沙"中的"罗"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构词方法,也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同时,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里的 人已经完全不晓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中的非汉语因素在当地今天的粤语中已经不使用,恰好证明今天的粤语跟古百越语没有继承关系.
由此可见,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非由古"粤人"的语言演变而成,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从外地"引进"的,是汉族移民带来的.这汉族,是秦代的汉族,主要是晋,赵,燕,魏的旧贵族及其下属兵丁.
汉人南移传播"雅言"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到 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成 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 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 "("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汉族移民.
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旷人稀.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洲)万人也只有9.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 下"的局面.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 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岭南.虽不一定有 50万那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迁徙,其目的主要在于铲除六国的地方势力,把族人和故土分开,交叉汇编,徙到南蛮之地戍边,也就连根 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胁,做其复国之梦,秦朝的统治就牢固得多了.这些移民不可能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国,而多半来自中原或北方各国.由于他们是 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