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7日新泽西自由州立公园中国文化日
在美国看到白人夫妇带着黄皮肤黑头发的孩子,不用问就知道是从东方领养来的。友人鲍伯(Robert)和安娜(Anna)在2004年前从中国四川领养了 女娃丹妮尔。他们被这个中国女儿的聪明伶俐、甜美乖巧所折服,觉得太可爱了,决定领养第二个女儿,给丹妮尔找个妹妹做伴。于是再次通过美国的相关机构向中 国的民政部门提出了申请,此后就是耐心地等待。他们常常按捺不住兴奋和期盼的心情,告诉我们将再次做父母的喜悦;丹妮尔也作好了当姐姐的心理准备,说妹妹 苏菲娅就要来了。原来名字也取好了呢。
在这漫长等待的日子里,鲍伯夫妇因为得不到领养机构的信息而心急如焚,不住地打听是不是中国方面的领养政策有了什么改变,怎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想当初领养 丹妮尔时也不过等了八、九个月的时间。确实,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调整了有关外国家庭领养中国儿童的政策,对领养家庭的资格做了更严格的规定。过于肥 胖者、未婚家庭、年龄超过50岁的,都被认为不符合领养资格,年收入也有了新规定,所以审查时间就长了。
2007年底,安娜从网上给我们传来了苏菲娅的照片,稚气十足的模样可爱极了,一双大眼睛就像嵌在嫩嫩的脸上的二颗黑宝石,那无邪的眼神仿佛等待着投向母 亲的环抱;这是四川重庆附近垫江福利院的女娃。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都是通过中国领养机构提供的照片,先和孩子建立印象和感情。在苏菲娅还没有被接到美 国之前,鲍伯已经在家中墙上挂好了孩子的放大照片,丹妮尔的儿童房也装饰一新,期待家庭新成员的来临。
每次看着照片上苏菲娅甜甜的小脸,鲍伯夫妇都爱怜地、迫不及待地想去把她抱回来。终于在去年春节后接到了去中国办理手续的通知,一家人带全行装,高高兴兴飞去四川,接来了出生才八个月的小人儿苏菲娅。
乘这个机会,他们带着当时四岁的丹妮尔回了趟娘家――被领养前生活过的重庆地区梁平福利院。这家福利院当作大喜事操办,因为那是第一次被领养出国的孩子回 院探望。院子里张灯结彩,连已经调出去的人员也特地赶来看望这位大洋彼岸回访的当年孤儿。活泼大方的丹妮尔秀出了她的中国舞蹈,唱了许多中外儿歌,使大家 惊叹不已。那是一场激动人心、别开生面的国际联欢会。
鲍伯和安娜把两次去中国领养的行程都录像下来。里面记录了两个女儿出生的密码,处处充盈着喜悦与激情。我们被邀请去做客,看见客厅墙上挂着大幅中国地图,在意义重大的四川重庆地区,作了特别标记。放录像时,丹妮尔亲自当起了讲解员,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安娜带着母亲的慈祥神情介绍两个女儿不同的性格,比起娇气、任性、敏感的丹妮尔,苏菲娅显得随和而独立,安娜深情地说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她俩了。鲍伯表示非 常幸运地有了两个女儿,此生满足了。他说这是他们一生的工作。我听了心领神会,是啊,这些被领养而成为美国人的中国女孩,从孤儿院走入温馨的异国家庭,从 被救济到被公主般宠爱着,生活条件天壤之别;这些小孩一进入美国就生活在主流社会之中,但是与此同时这些洋父母们又陪伴着从主流社会不辞劳苦地走出来,参 加各种学习与活动,周末上中文班,真是用心良苦。如今,鲍伯的中文在他坚持苦学下,居然读写并举,让人刮目相看,真是不简单呢;安娜则放弃了银行的职位, 成了全职妈妈,天天带着苏菲亚接送丹妮尔上学当陪读。
当丹妮尔稚气地诉说,她是中国四川人,是被领养到美国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听了心中会有些痛。有一次去他们家,丹妮尔拉着小小玩具行李箱对我们说,要坐飞 机去重庆啦,拿了张纸片作飞机票,模拟招呼出租车,进机场,找登机门,一本正经地像真的一样。我在一旁惊讶地看着,安娜把我叫到厨房说,几天前,丹妮尔哭 着说生她的妈妈为什么不来看她,为什么不要她了。安娜动情地说:“我们早想到孩子们会关心自己身世的问题,不过想不到来得这么早。”啊,五龄童已经开始寻 根啦!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有更难的问题要解答。这时时考验着这些领养家庭,我想好在领养父母持开放心态,从爱心出发,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这般难题是难不倒幸福的领养家庭的。
其实像丹妮尔、苏菲娅这样的领养家庭一点不孤单。据报导,近年来,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儿童总数逾5万,在纽约地区就有约一万人呢。去年5月,我们曾经同鲍 伯全家一起去新泽西哈德逊河边的自由州立公园,参加每年一次专为领养家庭举办的中国文化日;有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书法、工艺品展示以及讲故事、拔河 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活动。美国父母们个个喜气洋洋,领养的儿童差不多全是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一派过节景象。其中更有母亲亲亲热热抱着领来的残障女 孩,参与各种活动。漫步在公园里,看着黄皮肤、黑眼睛的孩子们在初夏明媚阳光下尽情嬉戏,孩子的活泼可爱和她们美国父母深情幸福的笑脸相映成辉;当这些小 人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唱起中国儿歌并边歌边舞时,她们的父母在台下起劲地啪手助兴,此时此景中不由得被这种无国界的人间真爱深深感动。
热爱歌舞的丹妮尔也是登台的表演者,她父母忙着为她拍照录象。这时正逢记者前来采访,安娜介绍了两个女儿的情况;说到五天前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时,他们一家人是如何的难过,苏菲娅还小不懂事,可丹妮尔看着电视的画面,看到家乡受灾难,伤心地痛哭。听得大家为之动容。
鲍伯和安娜总是感谢孩子给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他们的爱心和精力好似无穷尽。鲍伯说本想再领个残疾孩子,但排队很长;他又说打算领养一个十二、三岁的孩 子,听说福利院收养的孤儿,年满十五岁就要被放到社会上靠自己去谋生,这是很危险的,如果碰到坏人,碰到黑社会学坏了怎么办,自己能力有限,但是领养一个 就帮了一个孩子。丹妮尔在一边插嘴说:“要不就领一个比苏菲娅小的,这样我就是大姐姐了”。我不知道有关制度是怎么规定的,可是他们的精神让我钦佩。
鲍伯和安娜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最近告诉我,他们的教会活动已转到了中文会所,经常准备发言稿,争取用中文发言,当然也交了更多华人朋友。每次同他们会面, 鲍伯常常搬出从中国带回的大本子汉英词典,问这问那,了解一些难字的查法,和种种中国特色语言的确切意义,有时真不容易回答呢。他们爱上了中国,学习中国 文化,不是职业或商务的需要,完全因为有了两个来自中国的女儿,他们自己已经是半个华人了。
祝福你们,美国家庭来自中国的孩子们,领养中国孤儿的美国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