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12-08 01:23:00作者:
在继CBA联赛爆出“改龄门”丑闻后,中国足坛元老又向媒体爆料:中国足球史上最年轻国脚姚夏的年龄其实是被动过手脚的。而对年龄动手脚的人并非姚夏本人,而是中国足协。据该元老透露,当时中国足协不仅将姚夏的年龄改小两岁,还差点改了姚夏的名字。一时间,令四川球迷引以为豪的“四川足坛曾诞生过最年轻国脚的经历”成了一段不堪回首和难以启齿的足坛丑闻。
不过,时代商报记者在随后采访多名辽宁足坛资深教练时获悉,球员改年龄不是秘密,足协“逼迫”或是“纵容”球员在年龄上公开造假也不是秘密。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外界看来,球员改年龄都是个人行为,是足坛的潜规则。而事实上,正如几位足坛名宿所言:如果没有上面领导的“默许”,改年龄之风也不会屡禁不止。说白了,中国足坛早期兴起的“改年龄”风气都是“政府行为”一手造成的。
谁在操纵“改龄门”
尽管改年龄已是中国足坛公开的秘密,但一直以来对于球员改年龄这一足坛“潜规则”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则始终没有定论。如果不是听了几名圈内资深教练的讲述,这也许永远是中国足坛一个不解之谜。
姚夏
“其实传统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日是格外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改年龄是很让人忌讳的一件事。不过,在利益和财富的巨大诱惑下,不要说是改年龄,就是改姓、改名都无所谓。这就是功利足球的杀伤力。”一位已经年近古稀的足球教练在接受时代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在他当球员的那个年代,哪听过什么改年龄的事情呀,多大年龄就是多大年龄,谁能进入国家队靠的都是脚下功夫和个人能力。但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足球比赛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因为老百姓的喜欢,足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主管领导的仕途。于是,一些足球领导者开始琢磨如何能在短期内使中国的足球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把球员的年龄从大改小,以大打小无疑是迅速提高足球水平的捷径。
“开始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家长对于改年龄这种事都是很反感的。毕竟这是违背足球规律的事情,早晚是要露馅的。但后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练都受到了来自‘上面’的暗示,不仅要给那些有潜质的运动员改年龄,而且要改到奥运年龄段。就这样,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之下,球员年龄成了一根可以任意伸缩的弹簧。当年,中国球员之所以能在首届U16的世少赛中取得了前八的好成绩,归根结底都是超龄球员的功劳。”该教练最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改年龄就是一个连锁反应,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暗示,教练也不敢公然给队员改年龄,球员若不改年龄也很难在同级别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如此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球员一到成年队就成了扶不起的‘烂泥’。”
谁是“改龄门”赢家
从短期效应来看,中国足球通过“以大打小”的确是在世界足坛留下了不少赫赫战绩,但为何当年所谓的“黄金一代”甚至是“超白金”最后都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废铜烂铁。这其中的奥秘不言自明。
也许现在回过头来讨论存留在中国足球圈里几十年的“改龄”问题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毕竟中国足球已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也有人直言,如果没有当初的“改龄”,无论是领导、教练,还是球员恐怕现在还在过着“温饱”的生活,怎么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呢?
一位长期从事青少年队伍执教工作的基层教练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道,“现在很多省市年底考核教练的标准就是球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如果带队成绩不好,年底考核不过关,肯定要丢饭碗。我们青少年队教练不是不想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只是承受着成绩方面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在孩子的年龄上做手脚,否则,以小打大,吃亏难免。”该教练随后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最初让球员改年龄时,有些家长还很气愤,甚至赌气说如果改年龄就不踢了,还要去举报那些改过年龄的球员。但后来发现,改了年龄之后,孩子不但进了职业队,而且还被选进了国字号,可谓是名利双收。足球就是吃青春饭的项目,后来大家也都看明白了,改了年龄,不但球员自己受益、教练跟着借光,就连足协领导脸上也有面子,既然足协不追究,那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正如这位基层教练所言,既然是三方都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 改龄”已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甚至成为国际大赛中被对手诟病的软肋时,中国足球在国际足坛上可以说已毫无诚信可言。最重要的是,当球员“改龄”之风越刮越甚之时,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足球的今天,还有明天。
“改龄”非足篮专利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球员“改龄”并非是足球、篮球圈的“专利”。只不过,足球和篮球作为中国职业化体育的“先行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球员年龄的更改更疯狂、也更明目张胆一些。
昨天,一体育圈内人士就向记者透露了发生在田径赛场上的“改龄门”事件。 2006年田径著名教练王德显克扣自己麾下运动员工资奖金的官司,曾在中国体坛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就在这场官司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作为王德显的弟子,郭萍还向外界揭露了王德显要求运动员更改年龄以达到参赛目的的丑闻。据郭萍当时对身边的人讲,她本是1980年8月份出生的,但在1996年王德显为了让她参加马拉松比赛,根本没经她同意就将她的年龄改大了3岁。至今,她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仍是1977年6月15日。在退役后,她本来想将自己的年龄再改回去,但因为手续比较麻烦,需要很多证明,最终郭萍放弃了将身份证改回真实年龄的打算。此外,中国体操队员的“低龄化”也一直是国外对手和媒体质疑的焦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从一个老教练口中得到了一个更让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原来改年龄不仅局限在运动员身上,一些裁判,特别是足球裁判为了延长自己的执教生涯,竟然也改起了年龄。原来,足球裁判退役年龄是45岁,如果改小几岁,可以多吹几年。这意味着“灰色收入”也将随之多捞几年。
不过,时代商报记者在随后采访多名辽宁足坛资深教练时获悉,球员改年龄不是秘密,足协“逼迫”或是“纵容”球员在年龄上公开造假也不是秘密。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外界看来,球员改年龄都是个人行为,是足坛的潜规则。而事实上,正如几位足坛名宿所言:如果没有上面领导的“默许”,改年龄之风也不会屡禁不止。说白了,中国足坛早期兴起的“改年龄”风气都是“政府行为”一手造成的。
谁在操纵“改龄门”
尽管改年龄已是中国足坛公开的秘密,但一直以来对于球员改年龄这一足坛“潜规则”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则始终没有定论。如果不是听了几名圈内资深教练的讲述,这也许永远是中国足坛一个不解之谜。
姚夏
“其实传统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日是格外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改年龄是很让人忌讳的一件事。不过,在利益和财富的巨大诱惑下,不要说是改年龄,就是改姓、改名都无所谓。这就是功利足球的杀伤力。”一位已经年近古稀的足球教练在接受时代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在他当球员的那个年代,哪听过什么改年龄的事情呀,多大年龄就是多大年龄,谁能进入国家队靠的都是脚下功夫和个人能力。但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足球比赛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因为老百姓的喜欢,足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主管领导的仕途。于是,一些足球领导者开始琢磨如何能在短期内使中国的足球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把球员的年龄从大改小,以大打小无疑是迅速提高足球水平的捷径。
“开始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家长对于改年龄这种事都是很反感的。毕竟这是违背足球规律的事情,早晚是要露馅的。但后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练都受到了来自‘上面’的暗示,不仅要给那些有潜质的运动员改年龄,而且要改到奥运年龄段。就这样,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之下,球员年龄成了一根可以任意伸缩的弹簧。当年,中国球员之所以能在首届U16的世少赛中取得了前八的好成绩,归根结底都是超龄球员的功劳。”该教练最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改年龄就是一个连锁反应,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暗示,教练也不敢公然给队员改年龄,球员若不改年龄也很难在同级别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如此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球员一到成年队就成了扶不起的‘烂泥’。”
谁是“改龄门”赢家
从短期效应来看,中国足球通过“以大打小”的确是在世界足坛留下了不少赫赫战绩,但为何当年所谓的“黄金一代”甚至是“超白金”最后都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废铜烂铁。这其中的奥秘不言自明。
也许现在回过头来讨论存留在中国足球圈里几十年的“改龄”问题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毕竟中国足球已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也有人直言,如果没有当初的“改龄”,无论是领导、教练,还是球员恐怕现在还在过着“温饱”的生活,怎么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呢?
一位长期从事青少年队伍执教工作的基层教练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道,“现在很多省市年底考核教练的标准就是球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如果带队成绩不好,年底考核不过关,肯定要丢饭碗。我们青少年队教练不是不想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只是承受着成绩方面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在孩子的年龄上做手脚,否则,以小打大,吃亏难免。”该教练随后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最初让球员改年龄时,有些家长还很气愤,甚至赌气说如果改年龄就不踢了,还要去举报那些改过年龄的球员。但后来发现,改了年龄之后,孩子不但进了职业队,而且还被选进了国字号,可谓是名利双收。足球就是吃青春饭的项目,后来大家也都看明白了,改了年龄,不但球员自己受益、教练跟着借光,就连足协领导脸上也有面子,既然足协不追究,那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正如这位基层教练所言,既然是三方都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 改龄”已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甚至成为国际大赛中被对手诟病的软肋时,中国足球在国际足坛上可以说已毫无诚信可言。最重要的是,当球员“改龄”之风越刮越甚之时,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足球的今天,还有明天。
“改龄”非足篮专利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球员“改龄”并非是足球、篮球圈的“专利”。只不过,足球和篮球作为中国职业化体育的“先行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球员年龄的更改更疯狂、也更明目张胆一些。
昨天,一体育圈内人士就向记者透露了发生在田径赛场上的“改龄门”事件。 2006年田径著名教练王德显克扣自己麾下运动员工资奖金的官司,曾在中国体坛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就在这场官司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作为王德显的弟子,郭萍还向外界揭露了王德显要求运动员更改年龄以达到参赛目的的丑闻。据郭萍当时对身边的人讲,她本是1980年8月份出生的,但在1996年王德显为了让她参加马拉松比赛,根本没经她同意就将她的年龄改大了3岁。至今,她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仍是1977年6月15日。在退役后,她本来想将自己的年龄再改回去,但因为手续比较麻烦,需要很多证明,最终郭萍放弃了将身份证改回真实年龄的打算。此外,中国体操队员的“低龄化”也一直是国外对手和媒体质疑的焦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从一个老教练口中得到了一个更让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原来改年龄不仅局限在运动员身上,一些裁判,特别是足球裁判为了延长自己的执教生涯,竟然也改起了年龄。原来,足球裁判退役年龄是45岁,如果改小几岁,可以多吹几年。这意味着“灰色收入”也将随之多捞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