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地铁狂飙突进的背景下,在全国4万亿元投资即将上马之际,杭州悲剧尤具警示意义
记者调查
"正在加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目前需要刺激内需的经济环境,使得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准入条件可能放宽。就像飞奔的地铁,地铁施工项目也在城市扩张本能的推动下一路狂奔。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背后,安全隐患警钟长鸣。"
和别的城市居民一样,杭州人曾经为自己的第一条地铁感到骄傲。就在4天前,杭州地铁灾难背后的人为因素正在逐步呈现。
据记者调查,杭州地铁湘湖站原本预计三年的工期,缩短为不到两年。因工期短,施工方为了赶工期,很多细节没做到位。
在中国城市地铁热的背景下,全国有4万亿元投资即将上马,大大小小无数工地即将开工之际,杭州悲剧尤其具有警示意义。
2008年11月18日,救援人员在萧山地铁坍塌基坑里清理淤泥寻找失踪人员CFP供图
伤者和逝者
孙全运此刻正被这场灾难的阴云笼罩,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背和肚子绑上厚厚一层棉带,牙齿被水泥板磕破了几颗,偶尔咳嗽时能见到丝丝血迹。他现在根本不敢闭上眼睛,一闭上眼,就看到女婿曹宏辉站在他的病床边。而这只是幻觉,曹宏辉还被埋在建筑废墟下,或许永远也找不到了。
这几天,孙全运的病床前已经来了无数拨人,国家安监局副局长赵铁锤曾走到他病床前,从安徽老家赶过来的女儿,就在他病床前哭倒在地。还有四面八方的记者。现在,介绍他们来打工的工头已经被带到公安局调查情况。而这个工头的大儿子、24岁的张培培也被埋在地下。
11月15日下午,杭州一号线湘湖地铁站塌方时,孙全运、还有他的亲家、女婿以及几个老乡,正在15米深的地下挖排水管道。15米,相当于5层楼那么高。孙全运18天前才来到地铁一号线湘湖站,他对隧道这样的高精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他是第一次到建筑工地打工,之前,他在杭州城里一家小餐饮店干活。
湘湖站是杭州地铁一号线南端的终点,作为接驳萧山和市区的交通工具,湘湖站还配备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受益于地铁终点站的兴建,湘湖将变成上海的莘庄,变成城市副城区交通的中转中心。
湘湖正在被地铁改变的命运,和孙全运全无关系,他和其他工友一样,是来萧山讨生活的,他们像浮萍一样,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拿着在老家挣不到的薪水,做当地人不愿意做的活。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点,孙全运正在挖沟,天上突然掉下了泥,就像下雨,几乎是瞬时,只听到哗一声闷响,车轮粗的钢管和头顶泥土全掉了下来。孙全运动作快,往外跑出了几步,但他仍然被砸在土里,头陷在钢筋水泥丛中,就像要碎裂了一样。
孙全运不顾剧痛,顺着梯子爬了出来。他的亲家也被救起,只是小腿被钢管砸得骨折,现在和他躺在同一个病房。但女婿没了。孙全运的女婿是一个退伍的武警,和他一起来的工地。
不祥的预感
孙全运侥幸逃过一劫时,他的老乡孙全众正在1公里开外的另一个出口抽地下水。这个建设中的杭州一号线湘湖站,一共有5个基坑。听说北面基坑出事了,孙全运拔腿就往北面跑。他和孙全运一样来自安徽省蒙城县双涧张沟村,他们村子一共来了5个人,后来清点人数,张沟村还有两人被埋在下面,孙全波和孙巨,都是40来岁的中年农民。和孙全运一样,他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扛起锄头上了田,刚进城当工人。
他们所在的杂工组有25个人,被分成5个小组,没有固定任务,平时负责扫除、铲土,哪里有活就往哪里调。当天,这个组有11个人下了井,有7个被埋在了下面。一些逃出来的人看到,下面一层还有两个中铁四局的技术人员,负责测量的,也没跑出来。
住在风情大道边上的东湖社区居民见识了惨剧发生的全过程,他们惊魂未定地说,就像地震一样。路突然就塌了,水断了,有的房子也歪了。
他们一遍遍提及事故发生前的多次征兆。
一位姓雷的东湖社区居民说,他平时开着电瓶车在风情大道上来来回回,每次有大车走过,就能感觉到地面轻微晃动,就像波浪。
"路上好多裂缝",工友张继峰春节开始在工地干活,待的时间比较长,他说,已经不知道修补多少次了。
孙全运的同乡孙全众只来了两周多,已经眼见过两次裂缝。第一次,柏油路面裂开,缝有两个手指粗,按照"上面"指示,孙全众和其他杂工们把柏油铲平,重新灌上水泥。工地上还有人用钢筋把裂缝加固。
这个月12日,第二次,孙全众又在湘湖站的北面基坑附近看到了裂缝,似乎是原来裂开的那条缝,在继续往北面裂。他当时有种不祥的预感,他说,"修地铁,就像是在地下盖房子,一次又一次裂缝,这房子还能稳吗?"
这是最后一次裂缝,也是最后一次提醒。
三天后,11月15日,就在第二次裂缝的方向,地铁北面二号基坑塌陷。
公众的追问
原来的基坑工地变成了救人的现场。一周前,这里还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地铁站点。现在,这里弥漫着灰尘,一具具遇难者遗体相继从钢管的夹缝中被吊出。亲人的哀号,令机器轰鸣的现场气氛凝滞。
路旁几栋倾斜的农民房被陆续拆除,"湘湖阿凤休闲餐厅"的招牌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倒塌。倾斜的公交站牌歪立一侧,站牌上的海洋公园广告似乎暗示着,这条地铁将通往繁华的未来。而风情大道边的栏杆歪歪扭扭倒在一边,注释着现实---一切美好的设想都被惨烈的塌方打断。
在事故现场,仍然依稀可辨当日情形。在5层楼高的应力挤压下,支撑钢筋捆不住围绕基坑的连续墙,逐渐变形,终于在15日下午,其中的一堵被扭转成一个巨大的S形。这个变形让支撑的钢筋管架变成了一摊软泥上的积木。杭州特有的沙土,混合着钢筋水泥土,砸向正在施工的木工、架子工、电工、杂工。百米长的风情大道上,正在行驶的11辆车跌入塌方形成的深坑。
墙体倒塌后,临近小河地下水倒灌,事故现场变成了一个湖泊,被掩埋的工人求生希望几乎就在这一刻破灭。
这是中国地铁建设中发生的最大事故。事故发生当天,浙江省、杭州市领导即表示,此事要一追到底。
国家安监局副局长赵铁锤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到事先曾经发生过裂缝后,赵铁锤在施救现场,当着众多媒体的面,质问施工方负责人,为何不及时停工。得到的答复是,施工方也曾把相关情况向上级汇报。但没有接到指示前,工地施工不能停下来。
但这个答复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就在第二天,杭州当地一档叫做《九点半》的电视杂志节目,主持人提到赵铁锤的质问时,还尖锐地加上了一句,"如果我是局长,还会再问,你到底是向哪个上级汇报的?"
厚粉土?豆腐渣?
这是杭州少见的大事故,当地反应异常迅速。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安机关和检察系统已经介入杭州地铁塌方事故。一些相关负责人已被带到公安机关询问,有关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目前,事件焦点主要集中在到底是土质原因,还是管理疏漏;有关责任应如何认定。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是,把塌方原因归因于地质问题---钱塘江两岸是古运河河床,临水的厚粉土层与水源靠近,动态居多,不稳定。况且,湘湖地铁站事故发生在基坑施工期,这是公认的最容易发生事故时期。
事实上,对于杭州软土能不能修建地铁,确曾有部分专家存有疑虑。早在杭州地铁建造之初,就有专家提出,杭州地下水位高、泥土软,容易渗漏,钱塘江沿岸不适合修建地铁。
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杭州地铁集团总工沈林冲曾向媒体表示,拿下项目的中铁隧道在杭州修地铁应该是轻车熟路,因为他们先前就在广州、深圳建造过地铁。而广州、深圳土层含水也不少。他认为,只要做好区间隧道和基坑施工,防止渗水,加上施工人员的严格把关,地铁修建会顺利安全地完成。
沈林冲的意见可以代表施工方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和风险规避的判断。记者在现场看到,湘湖站的施工也是采用"地下连续墙"的修筑方式---先把墙体一幅幅做好,再拼贴成整体通道,希望以此解决渗水问题。
严格地说,发生事故的一号线湘湖段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豆腐渣工程。连续墙做了,支撑架也打了,但塌方还是发生了。背后复杂原因值得追究。
赶工期之祸
昨天,记者就杭州塌方事故咨询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作为地下隧道方面的权威,他正密切关注杭州地铁塌方事故。他说,土虽然软,但技术是成熟的,如果工程合格,绝对不会出事,更不会酿成惨祸。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专家已赶赴杭州会诊,据南都记者了解,这次地铁事故的原因之一是,浙江连着下了11天雨,靠近事故发生地点,一条年深日久的城市地下输水管道开始逐渐渗漏,连续墙一侧走滑。
这条输水管道的渗漏问题早在8月份就有发现。一直在修修补补,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工期紧,工程根本停不下来。湘湖站原本预计三年的工期,缩短为不到两年。因工期短,施工方为了赶工期,很多细节没做到位。
修地铁本来应该科学施工,王梦恕评价,但湘湖站确实有施工不规范之处,比如在松软含水的土层里,应该尽量采用暗挖施工法,即使出事,也不会有群死群伤的事故发生。但杭州地铁成本报价偏低,一米隧道成本不到2万元。暗挖施工由于涉及到拆迁费用,必定超过预算,只好改用明挖施工。而隧道上方就是滚滚车流碾轧的双向四车道公路,隐患一直存在。
网上一段公开的行业视频可以证实赶工期的说法。不久前,杭州地铁公司主要负责人曾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说明杭州地铁会提前完工,预计今年就有12个车站完成建设。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会把推土机从22台增加到37台。
而赶工期带来的管理疏漏也是事实。比如地铁站点,如果明挖开工,必须严格多段施工法,每隔20米就要分段。但事故发生后,到场专家们发现,杭州地铁分段间隔足有60米。单位分段拉得太长,钢管支撑力不足。
施工方的管理疏漏在事后也为人诟病。在发现多次裂缝之后,没有立即停工,仅用简单修补的方式填补,继续施工。
无独有偶,杭州地铁三个月前还发生过一次塌陷事故,灵隐寺附近地面突然塌陷,一辆路过的出租车陷落,车上一名女乘客送往医院不治身亡。而此次塌方,是中国地铁修筑史上的最大事故。这场事故导致杭州全城地铁全线停工。杭州始于1986年的地铁梦,经历了又一次波折。
经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显示,杭州地铁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为278公里,估算总投资上千亿元。平摊到每一个站,投资估计在两亿元。事实上,这个成本在专家眼里仍然偏低。
造地铁是亏本买卖,然而杭州的地铁兴建热潮,只是各大城市兴建快速轨道交通热情的缩影。2003年9月,国务院下发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通知,全国各个符合条件的城市都在积极申请筹备。只要城区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GDP上千亿元,就可以申报地铁项目。
本月初,在一场和城市轨道交通有关的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首次披露在建、报批以及筹建城轨的各大城市名单。名单显示,中国在未来将拥有40余座有轨道交通的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老牌地铁城市,首批获批城市还包括天津、南京、武汉、西安、重庆、成都、哈尔滨、长春、沈阳、杭州、苏州。正在积极报批的城市包括:南宁、宁波、无锡、大连、东莞、昆明、郑州、长沙、福州、贵阳。
而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透露,正在加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目前需要刺激内需的经济环境,使得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准入条件可能放宽。
按照这个建设进度,2015年之前,已经获批的15个城市就将建成1700公里地铁。虽然还没有中国城市拥有像巴黎一样发达的地下道路。
就像飞奔的地铁,地铁施工项目也在城市扩张本能的推动下一路狂奔。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背后,安全隐患警钟长鸣。
2007年3月,北京地铁苏州桥段塌方,6名工人被埋。去年,塌方的还有深圳地铁和南京地铁。今年1月,广州地铁5号线涌水塌方,杭州塌方事故一周前,南京地铁一号线发生支架坍塌事故。
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地铁施工非常复杂,地下水管、电线像蛛网一样密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和施工困难对峙的,是施工方面临的种种现实考虑。比如为了中标,项目施工方往往会拉低价格,而为了节约成本,好多项目不得不外包出去。
对于种种弊病,王梦恕院士对记者直言,对地铁规划施工方案,必须认真研究,不能领导说了算,也要听专家意见,比如那些施工难度太大的区域,如果能尽量避开最好。虽然技术上可以做到,但有可能拉高成本,在综合效益上不一定最优。
担当重任的No.1
造地铁有风险,运行地铁还常常亏本,但毋庸置疑的是,几乎所有城市都欢迎地铁,地铁已经成为城市区位结构和功能的主导。快速轨道交通拉动的外部效应,正在为城市聚群创造最有利的客观条件。
就像很多城市的地铁一号线一样,湘湖站所在的一号线也是杭州最重要的地铁线。按照规划,它会在杭州火车东站与沪杭磁悬浮接驳。
这条去年3月开工的轨道线,共设有30个站点,平均1.5公里一个。它最北可延伸到下沙和临平,往南经过杭州火车东站及最繁华的市中心武林广场、杭州火车站,穿过钱塘江后,经滨江新中心,来到它的终点站---萧山湘湖。
受益于一号线带动区域价值的提升,临平、下沙、湘湖这三个新兴板块,在最近几年成为了楼盘建设和出让的热门区域。萧山区从过去的偏僻郊区,变成了杭州市的重要新城区,萧山的房价扶摇直上。而在事故发生的湘湖站对面,就有一个叫奥兰多小镇的新建小区,最新销售数据显示,奥兰多均价突破万元。
然而,没通车前,地铁带来的交通便捷和繁华人流仅仅是一个预期。记者在附近调查了解到,除了萧山本地市民和接受拆迁安置的农转非居民外,还有相当多的房屋空置。
于是,人们对地铁的期盼变得容易理解。可以预见的是,2010年一号线通车后,湘湖地区将成为萧山和繁华市区的交通中转站。市民可以从萧山郊区开车到湘湖站,地下泊车,然后乘坐地铁到中心城区,上班、或者购物。
而现在,湘湖站还仅仅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奥兰多小镇和对面青山上的公墓遥遥相望,东厢社区街道对面,对峙着一排三层的农民房。这些房子整齐漂亮,但间距很窄,像广州典型的城中村。
地铁的修建,将意味着这些城中村的消失。东厢街道的入口处,一条条幅高挂:"积极推进拆迁工作,大力推进社区经济发展"。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为拆迁的价格讨价还价。而地铁的塌方,意味着一切将画个逗号。
无论地铁会给当地带来多大好处,这一切都和湘湖路段21位殉难的施工者们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