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骁军 42岁,他曾经在山西多家媒体从业,开过摄影工作室,称自己为一个摄影人。(上图由戴骁军本人提供)
- 对话动机
9月25日,戴骁军拍下了真假记者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领封口费的一幕,并将这些图片发到了网上,引起媒体和政府的关注。
戴骁军的行为动机是什么,面对网友对其的质疑,他又如何回应。在他看来,封口费被曝光会对矿难瞒报产生怎样的影响?
11月3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戴骁军。
- 事件时间表
9月20日
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死亡矿工1人的责任事故。
9月25日
在《西部时报》山西记者站从事报道工作的戴骁军,接到媒体朋友报料后,拍到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事故中记者领取"封口费"的画面,并随后在自己的"直播间"博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了博文《霍州霍宝干河煤矿为瞒矿难狂发"封口费"》。后经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10月25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先后派出调查人员对此进行调查。经初步核查,领取"封口费"人员中,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的有2人,其余多数则是假冒新闻单位的社会人员。
因揭露山西矿难真假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戴骁军就猛然名声大振了。不过,在他看来,真正的媒体是好的,而这一批假记者让记者行业蒙上了一层灰色。
拍照前已商量好退出方案
新京报:当时你怎么知道有领封口费的事情?
戴骁军(以下简称"戴"):当时是山西报业集团下面的一个资深记者,知道这个煤矿发生了矿难。他到了那边之后给我打电话,说有很多人在领封口费,大概有近百人。他当时没有带相机,让我拿相机赶过去。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当时的举报人是山西报业集团的一个记者?
戴:对。他举报给我的,他不太想露面,希望我可以去做这个事情。
新京报:到了现场看到那么多人,是种什么感觉?
戴:虽然以前看过相关报道,但是没想到看到真实的情景,会真的有那么多人。
新京报:拍照的时候害怕吗?
戴:怎么不害怕?整个脊背都发凉。我当时就想到了兰成长,他可是活活被打死的。当时那种情景,不用矿主,那些假记者都会打我。
我跟我的合作伙伴商量好了最好的退出方案。在楼下,他把车发动好,我一旦从楼上冲下来,就立刻开车。如果我在上车前被人抓到,就把相机扔到车上。合作伙伴拿相机先走,然后报警。当时我想的就是照片第一,如果我不这么想,只想到生命,这个事情就做不成。
新京报:他们当时发现你了吗?
戴:我速度很快,拍名单只花了几秒钟,退到楼梯里又拍了几张。那些人还处于发蒙状态,我已经上车了。而且我们到了车上先是向相反的方向跑,怕有人跟踪,然后再折回去。
"不能因为涉及我们报社就不公布"
新京报:把这些照片传到网上时,你想到过结果吗?
戴:当然想到过。我记录下来公之于众,肯定会捅到某些人的痛处。但是也没有多想,既然要做,也就不想那么多。
新京报:可是,现在有人质疑你的身份,说你也是假记者。
戴:首先我要说,我举报这个事情,是以个人的名义,不是以记者的身份。我作为一个公民,举报是我正当的权利。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质疑我,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捅到了一些人的痛处。我不想针对这个事情说太多。
新京报:你有新闻出版总署发的证件吗?
戴:没有。
新京报:那你的身份是西部时报的通讯员还是记者?
戴:我承认我在山西记者站不是记者身份,而是通讯员。但我在《西部时报》一直发稿子,而且都是有关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与活动,比如报道奥运火炬手。我在报纸上发表稿子,有时署名通讯员,有时署名记者,对此我也搞不明白。
新京报:这个事情之后报社领导找过你吗?
戴:没有。
新京报:会不会觉得奇怪?这本来是为报社增光的事情,反而显得有点尴尬。
戴:我是有点难受,但也没有主动找过报社。我想用一种平淡的处理方式来处理这个事情。
新京报:就你自己的想法来说,你们报社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戴:如果我个人猜测的话,也许是因为我拍的四张名单上有一个西部时报的赵某某。但是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站一共就三个人,那个人我不认识,他并不是山西站的。而总部来山西的话,也会通知我们。所以这个赵某某应该不是我们的记者。
我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了山西时报的名字,我不能因为涉及我们报社,就不公布。我记录就要真实地记录。
几年前看过"封口费"相关报道深有感触
新京报:网上也有人说,你当时也想领封口费,结果没有领到,然后揭发?
戴:这种说法我不会去理。如果这么说,那他们就拿出证据来。对于这些诬蔑,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到最后,调查结果出来,我相信社会会给一个公正的看法。
他们那些人现在巴不得我回应他们,和他们斗来斗去。我不上这个当。
新京报:你在山西做了很多年的媒体工作吗?
戴:在西部时报3年,在山西其他媒体也呆过,我还曾经开过摄影工作室。虽然我们现在文字和摄影不分,但我更多的还是一个摄影记录者。
新京报:特别想问的是,你把这个事件记录、公布出来的动力是什么?
戴:几年前我看过一个报道。在河南的一个乡里发生了矿难,报纸上登了一张大楼的照片,下面有一行文字说明,说当地矿难没有上报,很多人在这座大楼里领封口费。
这张照片给我的刺激很大,我就想为什么只能在外面拍个大楼,我的镜头能不能伸进大楼里,去拍更真实的情景,去拍领封口费的人。
新京报:是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戴:对。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有时候胆量也不够,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冒险。
"就是这批人把记者的名声弄坏了"
新京报:就你所知,在山西矿难领封口费是一个常态吗?
戴:我觉得大家现在有一个误区,总以为这个只存在于山西。其实不止山西,在全国各地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有高危行业,这种现象就存在。这批人并不只在山西。
新京报:你说的这批人是指?
戴:存在这样一批人。他们基本上是来自社会上的无业游民,移动性很强,互相之间基本上都是短信通知,哪里有事就到哪里,去索要封口费。
新京报:在这里面有真记者吗?
戴:这次调查组公布的名单里,有两名记者有新闻出版总署发的证。但准确来说,只有一名,因为另一名是我提到的举报者。
新京报:他领钱了吗?
戴:没有领过。在调查组来之后,我们已经把这个事情跟他们说了。
新京报:那你觉得,在类似封口费事件里,有真记者和假记者联合吗?
戴:我也只是听说,没有真正见到过假记者和真记者的联合。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得出来,像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那个节目,也是一个承包栏目。真正的记者很少,就是这批人把记者的名声弄坏了。
但是矿主往往不管真假。这批人如果达不到目的的话,就会把这些事情捅到真记者那里,所以矿主也只能给他们钱。
"矿方不仅瞒报矿难还要瞒报领钱人数"
新京报:你在博客上撰文说,人数远远不止28人?
戴:光那天我拍到的名单,4张照片就有38人,而且还有很多没有拍进去的。矿方说只有28人明显是撒谎,他们不仅瞒报矿难,还要瞒报领钱的人数。
我就是要看看他们还能骗多久,现在我最关注的就是这个事情的结果。调查组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我想一定会把事情调查清楚的。
新京报:你希望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戴:我当初的想法是,希望这个事情能成为全国打击假记者的一个起点。我希望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打击假记者领封口费,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个政策,在第一时间进入矿难现场,让矿难瞒报不再发生。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样的政策能够使矿难不再瞒报?
戴:现在有110、120、119,为什么矿难不能有一个特殊的号码做举报电话?现在矿难虽然有举报电话,但是有几个人知道那个号码是什么?而且那个号码还要收费。
矿难设一个举报电话,在最短时间内给举报人高一点的举报费。这种奖励机制能够调动起举报人的积极性,不管举报人是什么身份,只要举报就有奖。这样,调查组第一时间进入,什么封口费都来不及给,想瞒报也没有办法。
另外也应该开通短信通道,有些矿工想举报,不用打电话,发个短信,矿主一点办法都没有。
新京报:你觉得举报费多少合适呢?
戴:这个应该由政府决定。但是我觉得不妨高一点,这比起昂贵的封口费来说,高一点不过分。
现在经常接到恐吓电话
新京报:听说你现在接到很多恐吓电话?
戴:是,非常多。大多数打过来,说的都非常简短。大致就是小心点之类的,就挂了。还有的电话打到了我爱人那里。
新京报:害怕吗?
戴:我个人来讲,不害怕。但是家人是我最担心的,我给他们买了保险。其他的,我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去保护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他们身边。
新京报:你做这个事情,也有为记者这个行业正名的意思吗?
戴:你说得很对,那一批人让我们这些记者做得很累。在山西,很多人一听到记者是那种眼神,我特别受不了。真正的媒体是好的,而这一批假记者让我们记者行业蒙上了一层灰色。
我希望这个事情能够把记者身上那层灰色的东西剥开,让大家看看,真正的记者是好的,不是领封口费的那些人。
新京报:你现在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吗?
戴:没有想过。我只是记录了我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