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里,曹操的扮相是个大白脸,大白脸表示他是一个大奸臣。真正的曹操相当复杂,不是"奸臣"两个字所能概括,但在小说戏曲里,他却被描绘得越来越奸诈恶毒。在《三国演义》里,他的形象已经变得很糟,后来的戏曲及评弹则更进一步丑化曹操,无中生有地让他说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话,而且在《徐母骂曹》中更藉徐庶母亲之口骂他"种种奸谋,彰明昭著。世之三尺童子,未有不想杀尔之头,食尔之肉,割尔之心,碎尔之骨!"难怪乡下野台戏的观众看了会义愤填膺,而忍不住跳上台将扮演曹操的戏子痛揍一顿。
曹操被定位成"奸臣",可能是由于过去统治者的需要。但曹操的逐步被丑化以及看戏观众的反应,则是来自所谓的"二手数据效应"。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我们只从别人处获得有关某人的讯息时,我们对他的印象反而会比熟识他的人更黑白分明,把白的看得更白,黑的看得更黑,这就叫做"二手数据效应"。获得第二手数据的人如果再将这个讯息转述给第三者听,那么第三手数据又会把白的看得更加白,黑的看得更加黑。大多数人跟曹操根本就素未谋面,都是在看了或听了关于曹操的数据后,然后再加以改写和转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只有"三分奸"的曹操就变成了"十分奸"。
另外,我们在看问题或看人时,需要有一个内在的认知架构。这个认知架构来自经验,你的相关经验越少,认知架构就越简单,你对问题和人的评断就会越黑白分明、也越肤浅。譬如一个乡下人对曹操的唯一认识是"他是个奸臣",当他看到戏台上的曹操如何"大言不惭"地"迫害忠良"时,他立刻义愤填膺,觉得曹操真是"十恶不赦",于是忍不住上台去痛揍"曹操"。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看到的演出是他认知架构里用来评断曹操唯一的一笔数据,所以难怪他的情绪会那么激动。他甚至还会认为自己的看法很正确,但这种激动与正确感,其实是来自肤浅与无知。
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的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热。"人就是这样,距离越远,却认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无知,却觉得自已知道很多;越浅薄,就越偏激。
来源:新浪文化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