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任何一个看了上周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虽说当晚的尖端科技无庸置疑为人们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但对我来说最好看的莫过于欣赏各国运动员步入会场的画面。当运动员在各自国家国旗的引领下行进时,我猜你能从他们脸上读到一种自豪,而这正是开幕式的真意所在。
然而我们赛艇队看待开幕式的“视角”却稍有不同,因为12小时后赛艇资格赛就要开桨了,所以我们的队伍就待在场地附近的酒店里,(离北京市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呢),一边吃晚饭一边在投影电视上欣赏开幕式演出。虽然这种感觉远不及亲临现场的真实感受,但这样的赛程安排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国赛艇选手也已经习惯了。而现场运动员发来的短信也证明了我们的一个猜测,那就是天气的确“非常、非常热。”我记得其中一条短信是这么说的:这儿太闷热了,我的上衣完全湿透了,汗水正顺着我的外套往下滴。
其实我们早就对北京的闷热气候有了思想准备。每次练习我们都“挥汗如雨”,训练结束时身体失去三到五磅水份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因此,上周五晚上的气温达到摄氏33度左右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当天的潮湿闷热又增添了一份不适。
不过赛艇场地的气候总体来说显然还算过得去。热是肯定的,可我想这毕竟是夏季奥运会,对吗?说到空气质量,当然算不上理想,但并不会削弱我们的优势。因为这些不利条件影响的不仅是我们,也给所有参赛选手带来了影响,因此关键问题在于谁能适应。
只是有一个问题令我依然惊讶,那就是所有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都能感受到的──笼罩在北京上空挥之不去的雾霾。我以前真的从没见过这样的天,也不会像在这里一样看不清远景。我知道中国政府已经关停了附近地区的工厂,还采取了交通限行措施,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眼下这些雾霾更多只是有碍我的视线,而没有造成过多的生理不适。也就是说,要想知道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训练会对身体造成何种影响,只能凭空去猜测了。
换个角度看,如果雾霾持续,反倒不一定是坏事。我的意思是说掩盖事实、制造假象其实真的没什么好处。为了奥运会关闭工厂、限制车辆上路,就为了享受几周的蓝天(也许根本就没享受到),然后一切又回到从前,这样做为以后的奥运会树立了怎样的榜样?做了这一切,究竟又得到了什么?
世界把2008年奥运会交给了北京,这已经让人们对这里突出的环境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然而无所不在的雾霾仍在提醒我:改善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几周过后,我们所有人都要离开这里。我只希望奥运带来的环境转变不会随着闭幕式而结束。
(原文登于《华尔街日报》网站博客,原文标题:让我们开始比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