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唐诗,读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时,总有一股无名的亢奋萦回在胸。以为自己有了学识、坚持真理,是可以直着腰板做人了。可后来才知道,越是有知识,人的腰杆子反倒直不起来了。一则"世界观须要改造"的律条,就把你的腰彻底压弯。
其实,什么"世界观改造"啦"知识分子要跟工农相结合"啦,不过是冠冕堂皇地让你失去自信,让你放弃"真理认知权"***而已。而这"真理认知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呀。
到了"文革"年月就更糟了,连大名鼎鼎的郭沫若都带头批判起自己来,说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一把火烧掉"--你,还有什么不平的。平素里,一个连名字都写不大清楚的小队长、小科长、小主任,小书记,勾勾手指头就能把你折腾得五牛分尸......剩下的嘛,你就只能在自己肚子里骂上几声"妈妈的"了。而且纵观史书,在大而一统的"皇罗伞盖"下,不弯腰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呢?除非像嵇康那样的,最后连命都不要了,只求得一曲妙音。
"腰",人之脊梁也。
心求其直,可时而又得躬身示人,岂不苦哉?于是,好些文化人便降服了"官本位",走进了"官本位"。自鸣得意地当起"识时务"的"俊杰"来了。
近来读了些书,我才惊讶地发现,其实,我华夏的知识阶层在初具规模时,腰杆是不弯的。且非但自己不弯腰,还要迫使那些权贵们向读书人弯腰礼让呢。
--嘻,别逗啦,哪有这事?什么年月的?
--3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相传有一天,孟子正要出门,去见齐宣王。可巧这时,齐宣王已派人来了,说:"我本来要拜访你,可不巧感冒了,怕风吹着。还是麻烦你到朝廷见见我吧。"按说,君主如此客套,孟先生正该借坡上驴。可他老人家立刻牛皮哄哄起来,说:"我也感冒了,不能上朝。"说着,他去了东郭家。那边齐宣王一听孟子病了,赶紧派来医生--可哪有孟子的影呢。孟子的学生只好打圆场,对医生说:"我老师的病稍好了些--上朝去了。你们没遇上?"一面悄悄派人到东郭家对孟子说:"别回家了,赶紧上朝去。" 可孟子依然不理,又去了景丑家。景丑听说此事后,劝他说:"礼曰‘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再说,你本来是要上朝面君的,现在人家来请你反倒不给人家面子,一拖再拖,这与礼不符吧?"可是,孟子滔滔不绝地讲出一番道理来......简言之是"在人格上我并不比君主低下,凭什么他叫我我就得去呢?何况,他找我是有求于我,不是我有求于他--该他来见我才对。"
--这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孟夫子他老人家份儿大--二圣人嘛。自然耍得起大牌。
--好,那我们就再看一个稍小一点的知识分子的表现。
有一天,齐宣王去见一个叫颜斶的士人。宣王嫌颜斶坐得离他太远,说话费劲,就大咧咧地说"斶前"--你靠近一点。颜斶马着脸回了个"王前"--你靠过来!没长脚吗?把齐宣王顶了回去。宣王的跟班指责颜斶,说:"你还讲不讲点贵贱尊卑?"颜斶却说:"我向前靠,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大王向前靠,是尊重人才......"宣王气鼓鼓地指责说:"你说清楚,到底是你高贵还是我高贵?"颜斶含笑说:"当然是我读书人高贵喽。你肥头大耳的有什么高贵的?"齐宣王发火了,说:"放屁!讲出道理来。不然杀了你。"于是,颜斶给他讲一个故事,说:一次,秦国在攻打齐国之前,向士兵宣布--到了齐国,谁敢在著名的读书人--柳下季坟前50步以里砍树烧饭,杀无赦;同时宣布--谁砍下齐王脑袋,赏千金。颜斶说:由此可见,活王的头还不如读书人的坟。齐宣王听完仍不高兴。颜斶又给他讲一通--君王如果离开文化人参政就会身败名裂的道理,他才彻底服气。
后来,齐宣王要拜颜斶为师。颜斶摆摆手说"你,还不够资格"。
--呜呼,如此挥洒自若的知识分子,如今怕是再也找不到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