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中,对中国天文学史而言,很重要的一门就是"象数"门。象数涉及"象"与"数",是中国自易经以来就不断强调的数术传统,其中有今天科学所称道的天文与星象研究,但也有今天科学所排斥的"迷信"与"数术玄学"。沈括曾在北宋朝庭中总管天文,引荐了布衣卫朴来修历法,共同提出了新历"奉元历",所以当然对星象历法很熟。另方面,沈括也曾管理国家图书馆,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壬十二辰等数术医家之学,也有深入的研究心得。所以,在笔谈中,沈括自然有了"象数"一门,总结了他对于这些学术的心得与看法。
我们知道,在北宋,象数就是象数,没有今天所谓的科学与迷信之分,所以现在有趣的地方是,在象数一门中,沈括究竟是如何地"调和"了历法星象与数术两者?而各种数术之学,有没有反过来阻碍了沈括对于历法星象的研究?我们今天阅读一位北宋奇才沈括的著作,自然不能只注意他所写的"科学部份"(如历法星象),而假装忽略了他的数术部份。沈括的才智,当然不是只在发现了一点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而已(至于其他"迷信"处就是沈括糊涂了?),而更在他如何把我们今天认为那么不同的东西(科学vs. 迷信)整合成一个自然协调的整体(象数)。
我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沈括的研究心得、还有他令人惊奇的象数世界,请看象数中的"北极不动"这一条(127条):
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于崇台,以候垂象者,则古玑衡是也;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银转之,置于密室,与天行相符,张衡、陆绩所为,及开元中置于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佑中,礼部试玑衡正天文之器赋,举人皆杂用浑象事,试官亦自不晓,第为高等。汉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谓之极星。自祖亘以玑衡考验天极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有余。熙宁中,予受诏典领历官,杂考星历,以玑衡求极星,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以此知窥管小,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稍展窥管候之,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然后知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每极星入窥管,别画为一图。图为一圆规,乃画极星于规中。具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各图之,凡为二百余图,极星方常循圆规之内,夜夜不差。予于熙宁历奏议中叙之甚详。
当然,关于"北辰"那么重要的一颗星,沈括这边提到,在魏晋时的祖亘就已考验出来,说它并不位居"天中",犹差一度有余。这个发现,当然对秦汉以 "北辰居于中央"的"星象/政治"信念,有很大的打击。而沈括这里,又进一步地历时三月,作了更仔细的度量,乃之天极不动之处,比祖亘估计的更远,其实是三度有余!当然,这显示了沈括对星象、对岁差现象、对黄道赤道的度量等,有相当精细的要求,显示了历法星象的进步;但是,在这"历时三月"的努力背后,难道没有更深远的"数术"意味吗?在秦汉,"北辰居于中央"的形上信念,后来有否被什么新的信念所取代呢?
我认为,后来是被"中虚"、"环中"、甚至"天空"等新的理念所替代了。首先,关于中虚与环中,沈括在象数门中有很清楚的交代。在象数门127"北极不动"条九条之后的136条,沈括讨论的正是数术中的"六气与六神",其中他有这样的惊人看法:"君之道无所不在,不可以方言也。环卫居人之中央,而中虚者也。虚者,妙万物之地也。在天文,星辰皆居四傍而中虚,八卦分布八方而中虚,不虚不足以妙万物。其在于人,句陈之配,则脾也。句陈如环,环之中则所谓黄庭也。"这边所说的天文中的中虚,只可能是指天极不动之处。总之,原来的天极不动之处,在"六神"的数术意义中,成了一种新的形上意义:中虚。这个中虚,又可关连上"八卦分布八方而中虚"的现成意义,进一步,又联系上六神道教医家的"黄庭"(句陈 [脾] 如环,环之中则所谓黄庭;还有庄子的名句"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可见,历法星象的观察,沈括很积极的把它关连上许多数术上的意义,而取代了过去秦汉时"北辰居中央"老旧星象观察所关连的另一种政治之意义。
如果说,秦汉时的北辰是对"君",那么北宋的君,在沈括的认定上,又是对着什么呢?我们看象数门127"北极不动"条八条之前的119条,沈括讨论六壬术中的"十二神将":"以义求之,止合有十一神将。贵人为之主;其前有五将,谓螣蛇、朱雀、六合、句陈、青龙也,此木火之神在方左者。其后有五将,谓天后、太阴、玄武、太常、白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唯贵人对相无物,如日之在天,月对则亏,五星对则逆行避之,莫敢当其对。贵人亦然,莫有对者,故谓之天空。空者,无所有也,非神将也,犹月杀之有月空也。以之占事,吉凶皆空。"在这里,沈括就特别强调"贵人"之对为"天空",非真正的"神将"。甚至,他更说"如日之在天,月对则亏,五星对则逆行避之"(后面谈五星,沈括的说法可能有问题,五星在其他情况也会逆行)。当然,沈括对"天空"的这种诠释,与彼时权威的"景佑六壬神定经"对"天空"之说法很不同,而沈括之所以敢如此说,谁说又不是得灵感自于他"历时三月"观察天极不动处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