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是"国之石",即国家的基石。其中"士"这个阶层,《说文解字》释"士",谓"士,事也",意思是处事有才能的人。而在古代,"士"是官名,天子诸侯都设有"士",例如周代便有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到春秋和战国时期,"士"是指在学术上有独立见解者,可以从事不同行业,做君主的老师或臣子,也可以带兵或经商,以至是个著书立说的自由职业者。
若从"士"这个字的字形来看,是指把头发梳起的人,上面用一根棍子或杆,把头发串起,称为"士",其本意指未婚的成年男子。古代男子要到二十岁,才这样梳头发,并且戴上帽子,称为"冠礼",也就是成人了,可以有社交活动。
不过,在周代、秦代和汉代,只有贵族男子才能戴冠,平民则戴头巾,可见"士"只限于贵族的成年男子。贵族又分四等,一等是天子,二等是诸侯,三等是大夫,四等才轮到"士"。前三等其帽子可以加冕,是顶礼帽,前后垂着珠串,有冠冕方是"冠冕堂皇";而"士"则是有冠无冕,是无冕之王。
曾几何时,中国古代的"士",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犹如近代所说的"知识分子"。"士"的涵义越来越广,像前述的"下士",不是官名,而是最差一等的人;而"上士"是道德高尚的人,到佛教传入中国,"上士"又变成菩萨。
"士" 又有多种,"逸士"或"隐士"是隐居者;"智士"足智多谋;"侠士"行侠仗义;"志士"有远大志向;"义士"救困扶危;"修士"操行高洁;"壮士"是勇士;"处士"或"居士"德才兼备而不愿作官;"寒士"贫苦而又门第低微;"硕士"贤能博学;"学士"是官名又指在学之士;"博士"是官名又指通晓古今;而 "画士"则是从事绘画。
一般而言,古代的"士"往往出身寒微,也有些是没落的贵族,凭其一技之长,依附贵族,为贵族服务。到孔子时,开始为"士"树立标准,在孔子口中的"士",与他所说的"君子"的概念差不多,"士"要严于律己,忠君爱国。
《论语》谈"士"的警句很多,比较著名如〈里仁篇〉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如《论语.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国总理温家宝,也曾以曾子这句话的前半部,谆谆告诫香港特首曾荫权。
另外,《论语.子路》篇载子贡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即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答道:"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意思是说,做事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好好完成国君使命。
子贡又问次一等的"士",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意思是说,得宗族中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孔子答道:"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算数,做事要果断坚决。
虽然"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士"的品质,但孔子其实只是将这种品质列为第三等,他后面还加上评语:"硜硜然小人哉",指"言必信,行必果"可能会变成浅薄固执的小人。
讲信用虽然重要,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是若对敌人也讲信用,就过于拘泥不知变通而流于书呆子气。所以《孟子.离娄下》便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切以"义"来衡量,只要能合乎"义",也就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视乎实际情况,通权达变,才是第一流的"士"。
中国传统的"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随着科举制度湮没,在现代社会结构已经消失,但"士"的幽灵,仍然以不同方式,或深或浅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人身上。虽然"士"与今日的知识分子不是等价名词,"知识分子"涵义很广,很多技术人才都是知识分子,可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愿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与传统的 "士",仍有一脉相承的内涵,那就是明理向善,有使命担当和悲悯情怀,自我期许,关怀世事,以天下为己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