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04-03 13:37:02作者:
说起古代的太监,不论是在虚构的电影电视中,还是在真实的画像影照上,都难得见到一个是长着胡须的太监。然而电影《鹿鼎记》中有一位名叫海大富的太监却留着本拉登式的胡须,因此韦小宝便对着这位海公公说:“做太监做到长胡子这么有个性的,只怕公公你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当然《鹿鼎记》不过是虚构的故事,不足为信,但是,“做太监做到长胡子这么有个性的”,在中国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纵观历朝历代,皇宫中的太监数以万计,但“长胡子”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北宋时期徽宗赵佶的宠臣广阳郡王、大太监童贯。
童贯,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是开封人,按今天的说法,即为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的人了。其人秉性巧媚,初任供奉官时候,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蔡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公元1123年,也就是宣和四年.率兵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这几项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也许是因为宋徽宗具有艺术天才的关系,他所信任和的亲近的身边重臣,仪表一般都很出众。至于徽宗皇帝本人,那更是出类拔萃,用古时候的话来形容,叫作面如脂玉,唇若敷朱,风姿如与玉,玉树临风,这当然与他政治上的昏庸似乎没有太大关系。从他传世不朽的人物画《听琴图》和部分时人记载上看,蔡京眉目疏朗俊秀,风度儒雅从容,很有点美男子的味道;也丝毫不妨碍他做事的阴毒狠辣。另外一位同样官至宰相的此类人物,名叫王黼。这个人身材挺拔,金发金眼,与常人大异其趣而不同凡响;同样没有影响此人卑污猥琐的为人。
童贯则是另外一种类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印象,大概都来自于《水浒传》。当时童贯官拜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的枢密使,围剿梁山草寇责无旁贷。然而,当他统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的时候,却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但是至于童贯长得什么样,书中就没有详细描述了。其实翻一翻《宋史》,首先就能看到对童贯的外貌描述。其人有三大特点:第一是“颐下生须十数”,颐,便是下巴,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一般公公,他的下巴是“生须十数”,可毕竟还是比不过一般的成年男人,所以胡子可以数的清楚,只有稀稀拉拉的“十数”。但如果按照古人“须长为美”审美标准,童公公仅凭这“十数”便足以笑傲群宦了。第二是“状魁梧,伟观视”,说明这位童公公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还很伟岸,委实是一个“长身丽人”。第三是“皮骨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
童贯为人颇有度量,也能仗义疏财,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很像《水浒传》中同时代那些梁山好汉。只是他仗义与疏财的对象都是那些后宫嫔妃、宦官、宫女,以及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边的近臣。这样皇帝耳边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他的好话。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阳刚外形的人,却性情乖巧,心细如发,对皇帝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预知皇帝的意趣意图,于是说话做事很少荒腔野板,从而大得皇帝欢心。
童贯净身入宫时,便拜在同乡、前辈太监李宪门下作徒弟。这位李宪是神宗朝的著名太监,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战功。童贯读过四年私塾,有些经文根底;跟随李宪出入前线,又打下了军事上的根基,很有点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经十次深入西北,对当地的山川形势相当了解。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寻常。不过,看起来李宪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提拔照顾,致使童贯进宫二十余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如果不是赵佶这种性情的人作了皇帝,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二十年的话,他说不定会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皇宫里。
从时间上推算,徽宗入继大宝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经验、阅历、精力臻于巅峰之际。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他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第一次为他打开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他对这次机会的利用,称得上老谋深算,意味深长。
据《宋史》记载,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顿时风生水起。公元1111年,即政和元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徽宗遣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十五万,镇压方腊,作战四百五十余日,杀起义军七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掌握兵权二十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庭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太监,朝中大臣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而为,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被一连三贬。七月时贬吉阳军,即今天的海南崖县,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
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诡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意动手。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随员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童贯信以为真,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随员。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斥童贯十大罪状。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随员—刀砍下头颅。
第二天清晨,监察御史张澄一行数骑,由南雄州衙门出发,押着一只木匣,内装童贯血淋淋的头颅,越过梅关向汴京疾驰而去。九月初七日,张澄押回的童贯的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一时观者如堵,轰动京城内外。从此,这位长着本拉登式胡须的“媪相”便消失在太监的方阵之中,同时也使北宋“六贼”从此少了一贼。
童贯,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是开封人,按今天的说法,即为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的人了。其人秉性巧媚,初任供奉官时候,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蔡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公元1123年,也就是宣和四年.率兵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这几项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也许是因为宋徽宗具有艺术天才的关系,他所信任和的亲近的身边重臣,仪表一般都很出众。至于徽宗皇帝本人,那更是出类拔萃,用古时候的话来形容,叫作面如脂玉,唇若敷朱,风姿如与玉,玉树临风,这当然与他政治上的昏庸似乎没有太大关系。从他传世不朽的人物画《听琴图》和部分时人记载上看,蔡京眉目疏朗俊秀,风度儒雅从容,很有点美男子的味道;也丝毫不妨碍他做事的阴毒狠辣。另外一位同样官至宰相的此类人物,名叫王黼。这个人身材挺拔,金发金眼,与常人大异其趣而不同凡响;同样没有影响此人卑污猥琐的为人。
童贯则是另外一种类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印象,大概都来自于《水浒传》。当时童贯官拜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的枢密使,围剿梁山草寇责无旁贷。然而,当他统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的时候,却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但是至于童贯长得什么样,书中就没有详细描述了。其实翻一翻《宋史》,首先就能看到对童贯的外貌描述。其人有三大特点:第一是“颐下生须十数”,颐,便是下巴,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一般公公,他的下巴是“生须十数”,可毕竟还是比不过一般的成年男人,所以胡子可以数的清楚,只有稀稀拉拉的“十数”。但如果按照古人“须长为美”审美标准,童公公仅凭这“十数”便足以笑傲群宦了。第二是“状魁梧,伟观视”,说明这位童公公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还很伟岸,委实是一个“长身丽人”。第三是“皮骨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
童贯为人颇有度量,也能仗义疏财,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很像《水浒传》中同时代那些梁山好汉。只是他仗义与疏财的对象都是那些后宫嫔妃、宦官、宫女,以及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边的近臣。这样皇帝耳边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他的好话。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阳刚外形的人,却性情乖巧,心细如发,对皇帝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预知皇帝的意趣意图,于是说话做事很少荒腔野板,从而大得皇帝欢心。
童贯净身入宫时,便拜在同乡、前辈太监李宪门下作徒弟。这位李宪是神宗朝的著名太监,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战功。童贯读过四年私塾,有些经文根底;跟随李宪出入前线,又打下了军事上的根基,很有点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经十次深入西北,对当地的山川形势相当了解。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寻常。不过,看起来李宪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提拔照顾,致使童贯进宫二十余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如果不是赵佶这种性情的人作了皇帝,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二十年的话,他说不定会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皇宫里。
从时间上推算,徽宗入继大宝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经验、阅历、精力臻于巅峰之际。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他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第一次为他打开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他对这次机会的利用,称得上老谋深算,意味深长。
据《宋史》记载,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顿时风生水起。公元1111年,即政和元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徽宗遣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十五万,镇压方腊,作战四百五十余日,杀起义军七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掌握兵权二十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庭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太监,朝中大臣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而为,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被一连三贬。七月时贬吉阳军,即今天的海南崖县,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
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诡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意动手。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随员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童贯信以为真,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随员。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斥童贯十大罪状。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随员—刀砍下头颅。
第二天清晨,监察御史张澄一行数骑,由南雄州衙门出发,押着一只木匣,内装童贯血淋淋的头颅,越过梅关向汴京疾驰而去。九月初七日,张澄押回的童贯的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一时观者如堵,轰动京城内外。从此,这位长着本拉登式胡须的“媪相”便消失在太监的方阵之中,同时也使北宋“六贼”从此少了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