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02-24 09:54:09作者:
近两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政策,抬高大量拥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其中计划生育证被作为小学入学报名时所需出示的证件之一。近日,郑州市教育局也表示今年要出台类似政策,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议。
据《河南商报》报导,2月20日,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有可能抬高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有专家认为,这仅是解决城市学校不被挤爆的权宜之计,有它的合理之处。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以超生为借口,而剥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郑州中小学校人满为患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拥入,郑州市区的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区中小学都人满为患。以2007年秋季招生时为例,郑州市金水区的 26所公办小学的平均班额达到了72人,该区的文化绿城小学甚至曾经一个班达100人以上。为此,该区的不少学校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的年龄限制。
由于今年秋季河南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也免除学费,教育部门人士预测这个消息可能吸引更多农民工子女拥入城市就读。如果不加限制,现有的城市中小学校可能被撑爆。
与城市中小学的拥挤不堪相比,由于农村适龄儿童随父母大量拥入城市,农村的教育设施严重浪费。另外,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不达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虽说在农村都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很多在城市务工的父母还是愿意拿高价让孩子到城里就学。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冲击,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快新建学校的建设速度,但政府投入不足却制约了建设步伐。
有资料显示:2000年至今,郑州市区新增外来人口约77万人,其中6至17岁学龄人口增加了16万人。而在1998年到2004年这6年间,郑州市未新建 1所小学。根据2006年《郑州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未来5年郑州市区缺少中小学74所,每年需要新建15所中小学。
按照《教育法》规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占GDP的4%。而郑州市教育部门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市政府拨给的教育投入不足全市GDP的3%,郑州市教育费附加已严重透支。
此外,尽管现在城市中小学校也接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不收取借读费了,但是一些地方财政部门还是按照城市入学孩子的人数拨付教育事业费,这也是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
权宜之计还是教育歧视
2006年10月,全国人大代表胡大白提议,应该对农民工超生子女在郑州入学设置限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苏林认为,对农民工超生子女在郑州入学设置限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教育部门为缓解城市资源紧张的一个权宜之计。否则, 外来务工人员一家占用多个孩子的教育资源,对城市的居民来说这也不平等。
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则认为,尽管郑州公办教育资源确实不足,但超生的孩子也应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超生子女的身份不应该成为入学限制的理由,如果以此设限就等于剥夺了一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张明锁认为,父母超生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但子女是无辜的。如果因是超生子女就丧失受教育的权利,无疑是让孩子承担父母的过错。此外,家长在郑州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仅对孩子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成长不利,从人文关怀上来说,也不太合人情。
张教授建议,政府对民办学校多加扶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民办学校分担一部份市区教育资源紧张、学生入学难的负担,让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孩子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据《河南商报》报导,2月20日,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有可能抬高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有专家认为,这仅是解决城市学校不被挤爆的权宜之计,有它的合理之处。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以超生为借口,而剥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郑州中小学校人满为患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拥入,郑州市区的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区中小学都人满为患。以2007年秋季招生时为例,郑州市金水区的 26所公办小学的平均班额达到了72人,该区的文化绿城小学甚至曾经一个班达100人以上。为此,该区的不少学校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的年龄限制。
由于今年秋季河南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也免除学费,教育部门人士预测这个消息可能吸引更多农民工子女拥入城市就读。如果不加限制,现有的城市中小学校可能被撑爆。
与城市中小学的拥挤不堪相比,由于农村适龄儿童随父母大量拥入城市,农村的教育设施严重浪费。另外,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不达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虽说在农村都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很多在城市务工的父母还是愿意拿高价让孩子到城里就学。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冲击,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快新建学校的建设速度,但政府投入不足却制约了建设步伐。
有资料显示:2000年至今,郑州市区新增外来人口约77万人,其中6至17岁学龄人口增加了16万人。而在1998年到2004年这6年间,郑州市未新建 1所小学。根据2006年《郑州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未来5年郑州市区缺少中小学74所,每年需要新建15所中小学。
按照《教育法》规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占GDP的4%。而郑州市教育部门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市政府拨给的教育投入不足全市GDP的3%,郑州市教育费附加已严重透支。
此外,尽管现在城市中小学校也接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不收取借读费了,但是一些地方财政部门还是按照城市入学孩子的人数拨付教育事业费,这也是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
权宜之计还是教育歧视
2006年10月,全国人大代表胡大白提议,应该对农民工超生子女在郑州入学设置限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苏林认为,对农民工超生子女在郑州入学设置限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教育部门为缓解城市资源紧张的一个权宜之计。否则, 外来务工人员一家占用多个孩子的教育资源,对城市的居民来说这也不平等。
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则认为,尽管郑州公办教育资源确实不足,但超生的孩子也应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超生子女的身份不应该成为入学限制的理由,如果以此设限就等于剥夺了一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张明锁认为,父母超生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但子女是无辜的。如果因是超生子女就丧失受教育的权利,无疑是让孩子承担父母的过错。此外,家长在郑州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仅对孩子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成长不利,从人文关怀上来说,也不太合人情。
张教授建议,政府对民办学校多加扶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民办学校分担一部份市区教育资源紧张、学生入学难的负担,让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孩子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