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必亮
中国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为了解决"三农"问题,2008年将投资人民币5200亿元,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农业仍然面临很多艰巨的挑战。
*追加投资1000亿元*
中国政府1月31日公布了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中国连续第五个年头在所谓的"一号文件"中大谈"三农"问题。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08年中国将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在2007年投资人民币42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亿元。
加大支农力度似乎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一部分。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城镇,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获得跟城镇一样的好处和效益。以1997至2003年农村和城镇收入比率为例,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城镇居民收入增量超过20%。不仅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增长甚微,甚至减少,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同样也陷入低增长期。
*中国农业仍面临艰巨挑战*
星期四在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行的"中国‘新农村'战略:实际进展和全国范围影响"的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必亮博士说,胡锦涛和温家宝主政以来加强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不过,他也指出,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中国还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
胡必亮说:"在全球化和中国农业竞争力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压力很大。基础设施已经老化,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项物质条件建设,农村的人力资本、教育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要改善。"
他说,中国农民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农业在国际上没有优势,农民单纯靠农业提高收入很困难,因此要依靠农村之外的因素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但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对城市就业形成竞争,增加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此外,通过大量在农业之外寻求收入,如通过工业化,又会涉及资源与环境问题。
*如何有效使用财政拨款是另一挑战*
胡必亮教授说,改善三农问题的资金现在增加了,但如何有效地使用财政拨款是当前的另一个挑战。
他说:"首先,通过什么样合理的机制来确保投入有效,所以要建立一套制度;第二是,这种投入是否可持续。所以,现在中央非常强调要建立一种对农业的长效机制。说起来容易,但要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非常困难,是很大的挑战。现在有一些临时性的安排,但是长期的制度安排还没有找到合理的方式。"
*完善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胡必亮教授还指出,完善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他说,要建立一个民主决策机制,做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盖保德博士说,中国要改变农村的落后状态,目标虽然很宏大,但如果没有足够资金,也只是空谈。
他说:"我不禁要问,中国投入新农村战略的资源能有多大?如果不能从资金上得到保证,只能是又一个徒有其表的努力,等于夸夸其谈,而没有提供改变农村面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