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由中共组织机器和胡、江、曾等核心人物意志所催生的中共新领导阶层,外界肯定多於否定,比方说,体制内"强人"曾庆红的退休凸显了人事的制度化,原领导层的去留体现了个人权威的弱化以及"有限民主"的作用。但是亦产生了两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一个是"习近平现象",一个是"潘岳现象"。
在中共十七大后新的领导层中,有多名高官意外地跌出两份名单之外,其中较为令人注目的有副总参谋长刘镇武及具有"太子党"背景、致力中国环保的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曾任驻香港部队司令,不久前才从广州军区司令调任副总长的刘镇武被摒弃在中委及候补中委门外,应该是如外间传言的,因家庭腐败正受中纪委调查所致,而潘岳,今次连候补中委都不是,令人费解,潘如果不是出於腐败或个人私生活原因而仕途止步,那麽他的陨落足以令人深思。
作为中共官僚体系内"太子党"中的少壮派,潘岳尽管不是什麽"民主先锋",但外界对他依然充满好评。潘早年主管《中国青年报》时,已建立开明形象;在体改委期间,亦是中共体制中极少数开始思考中共如何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官员;多年以来,潘的某些观点、建议为决策层所用,但个人却一直未能象习近平、李克强等人那样,有机会主持一个省、一个部实践自己的执政理念,反而长期被冷落,近年被调到环保总局这样一个在中国难以讨好的部门,但潘岳的表现依然没有令人失望,他与他的同事所刮起的"环保风暴"迫使一些能展现地方政绩但可能祸害子孙的建设项目下马或搁置,其"生态文明"的提法被写入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但个人政治生命却像流星一样陨落於中共十七大。潘岳的政治命运与外间对他的评价和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潘岳之前虽然提出过一些政治改革、改良中共执政方式的设想,但即便在中共最保守的核心成员看来,也不算是"异端邪说",其环保动作更不可能成为胡、江及曾等人撇除他的导火线,中共核心层即使无意将他列入中委的候选名单内,但亦不大可能把他从候补中委的名单中删除,潘最后不在公布的两份名单内,应该是中共的组织机器在启动"有限民主"之后,将他筛选掉了。当中比较合理的推测是:潘岳应该是被中共党内强大的地方利益集团挤出了中央政治舞台,反而贾庆林、张德江等外间非议较多的高官却在"制度化"的保护下留了下来。党内"有限民主"是中共向民主化方向谨慎迈出的一步,但实践的结果却出现"异化",并充满了反讽的味道。
而李克强则被中共体制内另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太子党"挤出了"王储"的宝座。在十七大之前,外传李克强会进常委、在十八大接替胡锦涛,这样推测的合理性相当高,这并不是说李克强比其他几名潜在人选具有更突出的政绩(其实谁也没有),而是其综合条件较好,而同样没有一个"英雄老子"的胡锦涛应该亦更愿意一个"共青团"而不是"太子党"来接他的班,如果说李克强未被扶上,是因为江属意习,而胡被动接受,可信性成疑。我们不排除江在中国政坛仍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在失去法统地位后,仍有像邓那样的权威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习在省委书记的组织考察中得分第一,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比方在中委、候补中委选举中,得票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没有什麽争议的基层代表,但不见得他(她)们会被重点栽培。
令习近平最后成为新"王储"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共党内、特别是军内"太子党"的巨大存在,是强大的"太子党"势力成就了习近平。最终选择了习近平而不是李克强,显示胡、江及曾等人对中国未来的局势有着深层的忧虑。军中"太子党"已成气候,一方面使红色江山的延续性得到保障;另方面却是中国未来政局稳定的隐患。中共"太子党"曾经是贬义词,在后邓时代一度被压制,部分因此而转向商界发展,以积聚家族财富代替了谋求权力的顶峰,但近几年情况有所变化,仍留在政坛的不但有一批已爬上省部级,而且在军内,其父辈是高官或将军的"太子党"成员纷纷占据了重要位置,现担任军长、大军区副司令或参谋长这一层级的军内"太子党"少壮派多达数十人,到十八大时,他们中大部分人料会再进一步,晋身中委甚至进入军方决策层,成为左右中国政治局势、维持稳定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大可能接受平民出身、且有多名关系密切的北大同窗在欧美参与民运的李克强作为他们的"代理人",他们能够认可的应该是一名"自已人",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太子党"中面面俱圆,而各方面条件又与李克强不相上下的习近平成为了中国的"储君"。因此从现在至十八大,并不是习近平与李克强之间的竞争,而没有竞争,即使其间习中箭落马,那也是俞正声、薄熙来或李源潮等人之间的竞争。除非届时中共党内民主的运作已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