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理念的时代精神在民族时空范围中的展示过程。叔本华说:世界是意志--斗争和苦难--的表象;世界意志主宰自我的欲望和意志。两个人都试图解决康德提出的"物自体"不可知的问题,却坐在翘翘板上。黑格尔坐在翘板的高处,春风得意。叔本华坐在翘板的低处,怀才不遇。这是为什么?
或许黑格尔和叔本华是前世冤家、今世对头,我虽无确证,却并非信口开河。单看哲学史地位,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哲学确实不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除了共产党的国家为了马克思而强行把"黑格尔"的名字打入人的大脑,全世界记住叔本华却是自觉自愿的。康德限定了理性的绝对权威之后,文艺复兴以来陷在"享乐即幸福"泥潭里的近现代人,就该重视叔本华的哲学教诲。可既然叔本华宣扬悲剧哲学,这就注定他应得的荣誉很难得到。在叔本华看来,"过去只有在疯人院才能看到的那种胆大妄为的胡言乱语......现在却在黑格尔身上融为一体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大学生们宁愿接受文字迷宫的无尽折磨却不愿感受清晰幽默的智慧清风吹拂心灵给予的悲喜交融的体验。这恐怕就是命运的安排。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理念的时代精神在民族时空范围中的展示过程。我概括出黑格尔哲学的这句话是在我读黑格尔的书25年之后,初读两小时没懂一句。
康德标志着健全的哲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终结。康德如实地宣告理性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黑格尔则说在我这儿,代表着一种阻止病态哲学来临的努力。哲学以形而上学的形式的为科学提供怀抱和乳汁,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分别从主观和客观方面继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而黑格尔则综合两人的思维体操,将揭露逻辑矛盾的辩证思维(从对话中辨别概念前后的不一致,从理论中查出互相反对的命题都成立的假象)方法,变成绝对理念的辩证变化(正、反、合)过程。可以说黑格尔确实在玩游戏,却是历史安排的。
黑格尔从小被做事有条有理的公务员父亲训练出读书总要全面分析、大段摘录的学习习惯,为他后来撰写大部头著作打下文字笔记的基础。大学里对雅典文化的热情和对贵族式社会主义的接近,使他憧憬过法国大革命和投入过全欧洲浪漫的狂飙运动。黑格尔做中学校长的时候写出了谁看谁头疼的《逻辑学》,却震惊了德国,成为哲学界的名人。37岁那年写成的《哲学全书》,把黑格尔推到柏林大学领导着德国哲学界直到他61岁生命的最后一刻,生日成为德国的假日。
如果谁想头晕脑胀,读黑格尔的书大都能实现心愿。一具尸体进棺材,除非盗墓一般都不会再移动。黑格尔的逻辑概念却是没有脉搏和心跳也能走路的生命:有→(质→量→度)→本质→(实存→现象→现实)→概念(主观概念→客体→理念)。这里每组两个箭头,都代表着前进,由正而反,由反而合。谁快晕了?赶快深呼吸三次,给大脑送点氧。由"有→本质→概念",是大的"正、反、合"运动。而"有"中"质→量→度"、"本质"中"实存→现象→现实"、"概念"中"主观概念→客体→理念",又各有一个小的"正、反、合"运动。这是德语哲学。胸口有些闷了吧,去喝一口冰啤酒。还闷,就去户外溜一圈再来读吧。
黑格尔谈的绝对理念,跟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在头脑之外客观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乍听起来有些炸脑袋,但跟他的神学一联系,理解为"神念"就豁然开悟,更何况柏拉图是在与人对话的"辩证"讨论中联系事物来说的,虽玄虚深奥却生动形象,汇成感受的洪流在人的两耳之间的情感脑海里荡漾,并不难懂。但黑格尔的所谓理念跟事物很少联系,是"纯存在物与无物相同"的思想概念,先于自然和人类而存在。这绝对是神,却不作神学讲,让人有晕车的感觉。
人的绝对理性就这样被黑格尔复活为似神非神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由逻辑(存在、本质、概念)而自然(机械、物理、有机)再精神(主观、客观、绝对),三阶段两过程地作"正、反、合"的理念辩证运动。理念就在这一个个"正、反、合"的过程中演进,丰富内涵和规定,就像树增添年轮一样。这是理念或概念的进化论,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早出生50多年。如上所述,大"正、反、合"里有小"正、反、合"。还须指出的是:小"正、反、合"的每个阶段还有更小的"正、反、合"。例如最高的绝对精神阶段,又有由艺术到宗教再到哲学的"正、反、合"演进过程。历史就是绝对理念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空中寻找阶段性的时代精神和民族代表的过程,也即每一时代的主要国家在历史时空中展示绝对理念的民族精神的过程。这其实是黑格尔读费希特和谢林的书时笔记做得好,自己思维也细致,把哲学史上各式各样的概念按照"正、反、合"的运动公式做了很好的安排,是黑格尔头脑的产物。可黑格尔却说这是客观理念的绝对运动。这让叔本华很气恼,所以说黑格尔把疯人的"胡言乱语"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或许黑格尔和叔本华真是前世冤家、今世对头。这却是理性科学不可证实和逻辑难以证明的。从德国历史上看,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哲学虽然晦涩,但其理念的生命似的运动,之"合"的一面可以较好地满足普鲁士政府统一德国的政治意愿,之"正、反"演进一面,也能够给予当时德意志知识分子追求自由人权和民主政治以期盼。因此,在德国人诉求政治和哲学的理性力量的时代,黑格尔春风得意。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虽将理智的触角伸到理性权威不及的物自体--生命意欲和志向--领域,但佛教徒的涅槃智慧需要基督徒舍弃科技和宪政理智能竞争获取的幸福。这或许就注定叔本华清晰幽默的智慧清风在当时难以拂暖德国学子的心灵,拂暖人心得在黑格尔的文字迷宫被马克思利用了剩余价值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