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真是个"周年"年,有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20周年、解严20周年、二二八事件60周年,以及,南京大屠杀70周年。
这本书记载了南京大屠杀
以台湾目前的政治氛围来说,那南京的悲剧,已不在官方的关切之内,只有民间,出现了一本书、一部纪录片,试图唤起,和提醒人们思考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书,是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写的,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台湾的天下文化出版社10年前出了中文版,近日再出新版。
出版社的创办人高希均,在大屠杀的前一年,出生于南京。
纪录片,是美国人拍的《被遗忘的1937》,导演比尔古登塔(bill guttentag)和丹史特曼(dan sturman),曾携手以美国911事件为背景的《世贸双塔》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引进这部纪录片到台湾放映的,是开设雷公电影公司的李岗,知名导演李安的弟弟。
前些天,出版社和电影公司连手办了试映会,几百名观众主动前来,有老人家、有上班族、有教师,也有青年学子。
银幕上,70年前大约这个时候,11月底、12月初,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风雨飘摇,日本军队攻陷上海之后,步步进逼南京。空袭多日后,南京也被攻破,惨绝人寰的屠杀和奸淫掳掠,接连发生。
看到幸存者露出的伤口,观众席间,有人不禁倒抽一口气。依稀间,彷佛还听到鼻酸轻泣。
南京沦陷那恍若炼狱般的日子里,几名外国人,包括传教士、外科医生、德国商人、金陵女子学院的女院长等,费尽心力组织了一个"安全区",庇护了20几万的中国百姓,也冒险拍下了日军暴行,传递给国际社会知晓。
这部纪录片,就是由此而来。
李安的弟弟李岗引进《被遗忘的1937》到台湾放映
和李岗谈谈,问他为什么要引进这部片子到台湾?这注定是赔钱的生意,又不符合台湾如今的"主流"气氛。
"这是价值的问题,不是价钱的问题。"他说,就觉得有责任要做,关于战争、关于人道关怀、关于1937那年的记忆,需要人们来正视,来思索,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李岗谈话时认真思考的模样、不经意流露的忧国忧民神情,像极了他那享誉国际的兄长李安。
从今年3月在香港电影节发现这部纪录片,他就决定要引进此片。"第一个念头是反战,战争真的是可怕的,绝对要避免。"李岗说,"战争之下谁都是受害者,我们这个年头,再看当年的战争,一定要学到教训,避免被政客操弄。"
他也说到,以往对于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录,通常看到的不是国民党史观,就是共产党史观,而这部片子很特别,是由美国人所纪录和拍摄的。
李岗说,他不仇日,也不崇美,只是回到"人"的观点,希望大家带着历史的高度,真诚地来看待曾经发生的事,记取其间的善(如庇护百姓的外国人)与恶(如日军的暴行),而不是片面的解读,或消费其中的伤痛与仇恨。
"台湾要进步,要往前走,应该要带着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过去的历史,才能看得到全貌。"言谈间,李岗似乎不断思索着现今的台湾。
复数的记忆
如今回望历史,1937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南京大屠杀,1947年发生在台湾土地上的二二八事件,这相隔10年的悲剧,都对无数人影响深远。而这两场悲剧,数十年来在台湾的"命运"却大不相同。
曾经,在蒋介石父子执政时期,二二八事件是禁忌,无人敢谈论;直到台湾解严前后,才逐步"解禁",剥开尘封的历史;而今,二二八在台湾形同"显学",只是蓝、绿阵营各自诠释、各自表述。而南京大屠杀在今天,已是少有人谈。
台湾知名的历史学者,曾专研二二八事件的陈芳明教授,也来看"被遗忘的1937"纪录片,他以"心如刀割"来形容观后的感觉,"原来有那么多人是带着那样的记忆来到台湾,而如今这样的记忆却是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
"台湾的历史,并不是只由一种族群建立起来的;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记忆,才是这块土地的记忆。"陈芳明表示,应该尊重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
基本上,二二八事件属于台湾本省族群的伤痛记忆,而南京大屠杀所凝结的抗日伤痛,则是外省族群的历史记忆。
陈芳明就出生在1947,二二八事件爆发那一年。他说,以前是蓝色压制绿色,使得二二八事件被尘封,换党执政后,如今变成绿色压制蓝色,外省族群关于大陆的记忆相形"弱化",而不论是谁压制谁的记忆,都不是健康的。
"历史记忆应该是复数的,而不是单一的。"陈芳明说。
看《被遗忘的1937》,想想,台湾是否也遗忘了太多不该被遗忘的。
试映会后,大多数的观众都留下来听李岗和陈芳明的对谈。几位教师,希望李岗能安排这部纪录片到校园放映;一群建国中学的高一男生,围着李岗问了许久的问题;一位出生在台湾的妈妈,决定回去跟10岁大的女儿,好好说说外公他们在大陆经历过的故事。
李岗曾说,他希望年轻人多来看这部片子,"知道战争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人性的高贵与丑恶"。有些事、有些价值,真的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