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人们就会想起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北京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而大部分介绍故宫的文章侧重点都是它外表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显示出的中国古代匠人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如果再进一步谈到故宫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就会谈到故宫里小到坐在大殿飞檐上的吻兽、房檐的瓦头滴水的图案,大到整个皇宫的布局、各大殿的位置都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反映出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但是,有一点似乎一直被现代人忽视,就是这个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反映出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建筑最终反映出的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从北京故宫的建造来说,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单独的宫殿群看待,它周围的几个重要建筑如太庙和社稷坛都应该算作这个宫殿群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严格按《周礼考工记》的帝都营建原则安排的。
《考工记》成于春秋末期,收入于《周礼》一书中,所以又叫作《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人记录的有关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分别对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等制作做了详细记载。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这一部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当时的「建筑规范」。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前朝」即其前半部分为外廷,就是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后市」就是皇城的后面是市场,是都城的商业交易之地; 「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就是太庙。「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就是社稷坛(社即土地,稷即五谷)。「左祖」太庙和「右社」社稷坛都是在明朝初年和明故宫同一个时期建成的。
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及岁暮大袷等等大事,均需告祭太庙。
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认为代表土地和五谷的社稷是国家构成的基础,现代中文中还有「江山社稷」一词。皇帝在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要在社稷坛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古人的顺应天意,现代人的随心所欲
祭祀不只名目种类繁多,而且祭祀前皇帝都必须沐浴更衣,有的更要提前斋戒几日以表诚心,从历代帝王对待祭祀的严肃态度上就能看出,他们是真正相信自己是「天子」,就是天的儿子。虽然在人间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他最终还是得听从上天的旨意,时常反省自己有哪个地方做的不合上天的意思,而致使百姓民怨纷生,动摇了江山社稷的根基。
而大臣们上书进谏,劝告皇帝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也是顺从天意,遵从古训。在中国这个半神文化中,古训就是上古时期人们从上天得到的启示而给整个社会定下的行为规矩,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普及,这些古训在流传中就渐渐的被用文字记录下来。
当一个皇帝昏庸无道-道在这里指的就是天道,老百姓忍无可忍而起义时,打出的也是诸如「替天行道」的大旗。在古代的社会里,从上到下,人们都普遍相信「天道」的存在,并且相信「天道」是善的,好的,做人是应该顺应天意的。
我们再回到过去的帝王时代看一看宫殿建筑群的设计思想。几千年来,一个个在人世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帝王在建造他们的家和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建筑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遵从上天定出的规矩来建造「顺应天意」的家。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宫殿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所做出的变化也都是在建筑细节上,因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
在现代,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古代帝王所拥有的权威和权力,但现在的人却在造房子上显示出了更多的随心所欲,比如房屋的布局,各个房间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从每个房间不同的功能,使用者的舒适或者个人爱好出发,而不是出于一个上天定下的不变的规范。
关于美观就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一段时间流行的是规则的钢筋混凝土块和大玻璃的组合,平顶,显示出工业化的简洁,规整和冰冷;过一段时间又流行不规则的形状,这边突兀出一个角,那边悬出一个不规则的房间;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人们的喜爱又回到了凸现自然纯朴的木头房屋,坡顶,红砖的烟囱。
一些意识形态对建筑的影响就更大了。一九四九年中共建立政权以后,针对如何对待封建王朝的象征,北京故宫曾有过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意见充分体现了xx党的「不信天,不信地」,「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建议是这样的:在故宫四周建高楼,成「压打之势」,要「用无产阶级的建筑把封建反动势力压下去」。多亏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不然的话,现在游览故宫的人一抬头就会看到太和殿金碧辉煌的飞檐淹没在背景里的一大群大煞风景的冷冰冰的「无产阶级」的建筑中了。
而「左祖」太庙和「右社」社稷坛在四九年以后分别被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自此两个建筑中的和「天」与先人沟通的意义就完全消失了,这其中体现出的几千年来承传下来的中华文化也丧失殆尽,只剩下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建筑物本身。
古人和现代人的区别就在于,古人无论地位多高,他们都相信他们的头上有「天」,如果他们不遵从「天」定下的规范,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而现在的人普遍不相信「天理」,所以也就不认为在社会上包括建筑的方方面面遵从「天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自己的需求,比如舒适,方便,喜好,甚至是意识形态就成了第一要考虑的问题。
诗词中的宫殿
由于古代朝代更迭时的战乱,还有大火等天灾人祸的因素,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存除了北京故宫外,还有沈阳故宫,此外西安还尚存几处汉唐两代的宫殿遗址。
唐朝杜牧写的《阿房宫赋》中提到,秦朝时期位于当时咸阳骊山的阿房宫就是被秦末的起义军烧毁的。赋中不只描写了秦朝阿房宫建筑上的奢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阿房宫赋》更写出了阿房宫最后被秦末起义军首领项羽一把火烧掉的原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从一个宫殿的兴衰写出了社会人心,写出了秦朝的灭亡是自己招来的,因为秦王不爱天下之人,把天下人的资财据为己有,骄横跋扈,「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最后秦朝仅仅经过两代皇帝,短短十五年就被起义军所灭。
《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又把历史的时间因素加入,使这样一篇关于宫殿的词赋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广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是唐朝人,作为后人,他看到了后人为短命的秦朝哀叹但又不吸取秦朝的教训,结果是他们也被百姓推翻,而他们的后人又为他们哀叹。
虽然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论证,秦朝阿房宫仅完成地基而已,并未被火焚烧过,项羽焚烧的是咸阳宫,但是《阿房宫赋》仍然因为它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洗炼的文笔而位居宫殿词赋之首。
结语
不只宫殿建筑,其实所有古代的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人对天道的敬畏、精神信仰、人文环境,而现代建筑之所以发展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也是因为人们的内心发生了改变而改变了建筑的表现形式。如果想让建筑从新找到和谐的秩序,从温真正文化的内涵,而不只是保留没有了精神的建筑物本身,那么只有先改变人们的内心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