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的莲花洋中,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它南北长约86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为12.76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佛顶山,海拔约290米。山上有奇异的石洞和众多的寺庙,自古就有“海天佛国”、“蓬莱仙境”的美誉。
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此山采药和修炼,后来均得道成仙。汉代时,学者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
据传说,唐朝大中年间(公元848年),有一天竺僧人来到普陀山,亲眼目睹了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其言称观音“身长80万亿那由旬,身紫金色,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唯顶无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观世音菩萨,梵文为Bodhisatta,音译为“菩提萨捶”、“菩提索多”、“扶萨”等,意思是“大士”、 “胜士”、“大道心众生”、“法王子”等。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这三位合称为“西方三圣”。
释迦牟尼佛曾说过:观世音菩萨在我之前就早已成佛了,其佛号是“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佛又说:我当时就在正法明如来门下作苦行弟子。我就是因为当时受到正法明如来的教化,如今才能成为释迦牟尼佛。不单我受到教化,当时诸佛都由正法如明如来教化,才获得至高无上的道法和佛所转的殊胜而不可思议的妙法轮。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补怛洛迦。补怛洛迦是梵语Potalaka的译音,又作“普陀洛迦”、“布达拉”,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华严经》记载说:“稗瑟胝罗居士指示善财云:‘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有菩萨,名观音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善财依次游行,至于彼山,见其四面岩石之中,泉流潆映,林树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音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枷趺坐。”佛经中所描写的地域方位,仙岛环境,与普陀山十分吻合。
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说:大概在五代后梁时(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锷来曾从山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圣像,经明州(今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洋面,突然遇到了大风,而且海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慧锷的去路。虽然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行,此时慧锷立刻悟到,可能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汉地去日本。于是慧锷祈祷说,如是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庙供奉。话音刚落,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锷与岛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小庵堂,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逐渐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而在此修炼的僧人也从未间断。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 宋高宗时,将岛上所有居民迁出,将之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时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元、明、清各朝都对普陀山寺庙進行了修缮和扩建。鼎盛时期,大小佛寺有300多座,僧人三千多。现在遗存的寺院主要有宋代的普济、明代的法雨、慧济三大禅寺及大乘、梅福、紫竹林、杨枝等30余处禅院。
在普陀山上,留有许多圣迹和传说。比如位于西天门的观音古洞,据说是观音修行的圣地,里面非常清静,犹如仙境。出古洞上山,不远就是“二龟听法”之地。传说东海龙王左右龟相因听观音说法流连忘返,被龙王一怒之下化作二石龟。过了“二龟听法”之地,即为“极乐亭”,据说是接引佛接送得道者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亭上还有一幅对联:“半轮淡月照禪心,几缕残烟载客梦。”还有短姑道头上的“短姑圣迹 ”,传说是观音菩萨给一朝拜者送食盒的地方。
被认为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景色奇特,内中有石像,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等题刻。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处在陡峭危壁上,气势磅礴。在两个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想观览梵音洞的人,一定要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人们常常在这里祈祷,希望观世音菩萨可以现身说法。此外,还有仙人井等。
清代康有为有诗《游普陀题》赞曰: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