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1-23 12:16:36作者:弘毅
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由于成功的解决了旱灾和饥荒的问题,受到上级的赏识,被推荐到北宋首都开封做群牧司判官,但是王安石却连续上书十几次请求外调。他的上司有些恼怒的问他:“士人们都愿意考上功名以后到京城做官,我也是因为赏识你,所以才一定要推荐你做这个官职,你为什么一直上书请求外调呢?难道你不满意牧司职务,觉的这个官职太小、不足以展现你的才能吗?”
王安石听后解释说:“老师实在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啊。学生十分蠢笨,到十七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明白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才发愤读书。但是我读书的目地不在于以文士出名,而是想做些实事。”
听到这里,上司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说:“你的志向远大啊。”
王安石说:“我年青的时候,曾经随着父亲辗转各地,发现地方上存在很多弊端,民众生活艰苦。我记的父亲在临江做判官时,曾经因为整治当地横行乡里的豪强,而被他们诬告陷害,我曾经很为父亲抱屈,认为他这样做不值得。但是父亲教导我说,做官就要为民请命,不要贪图一时的荣华富贵,否则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上司非常感动的说:“真是后悔没有与令尊大人深交啊!”
王安石又说:“我在鄞县做知县的时候,看见贫民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缴官,我实在惭愧,不知道他们以后还怎么过日子。我一直想往地方上调 动,也是不能忘记那些穷苦的百姓,希望到地方上做一些实事,兴利除弊啊。”
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实践是学习的一部分,学而不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见诸于行动,就等于没有学习。因此,只有知和行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取得真知,也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