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的加拿大留学生石峻山(右 JOSH STENBERY)在“我爱昆曲”沙龙上演唱昆曲
他来自遥远的加拿大,名叫JoshStenberg。而在“第二故乡”中国,他的名字叫石峻山。这名哈佛大学的高材生,精通6种语言,足迹踏遍40多个国家,是位不折不扣的“世界公民”。
为了昆曲,他甘愿放弃高薪,来到江苏省昆剧院拿着每月1500元的薪水,成为该院历史上首位外籍员工。
“世界公民”痴迷昆曲扎根南京
昨日,记者在江苏省昆剧院见到了金发碧眼、络腮胡子的石峻山,他正忙着赶译日前上演的新折子戏《水浒·借茶》。桌上一叠剧本上,多处词句被他用黑笔标注出了英文注解。
石峻山去过俄罗斯、西班牙等40多个国家,后来,他来到北京一中学任教。一年后又考上哈佛大学,主修东亚语言文化。2004年,石峻山来到南京大学海外学院进修古汉语。此时,他已经成为熟练掌握英文、中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俄文的“世界公民”。
在南大学习的日子,石峻山偶尔去听了一场昆曲,十分喜爱,“曲调太优美了,唱词也十分有深度。”打那以后,石峻山每周都要买票去听昆曲。金发碧眼的他,俨然成了剧场一道风景。昆剧院副院长王斌被这个洋小伙的痴迷感动,经常教他几段唱腔。
2005年9月,石峻山从南京大学结业。此时,他已对昆曲这块“瑰宝”欲罢不能。他找到王斌,表示自己想留下来,为昆曲推广出力。王斌也觉得石峻山这种“中西复合”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很快,省昆剧院正式聘请石峻山为对外业务经理,石峻山成为该院历史上的首位外籍员工。
翻译昆曲曾受余光中称赞
自此,宣传推广昆曲在石峻山心中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他发现,昆曲有些唱词连中国人听起来都显吃力,老外们更是一头雾水。但昆曲的精髓和神韵,很大部分在于唱词中蕴涵的典故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有些老外听不懂,就干脆放弃了。
他觉得,仅仅因为语言障碍,就阻断了昆曲被更多人喜爱,实在是一大憾事。他试着尽己所能,把每段唱词都译成英文,做成字幕,配合着表演放映。
然而,翻译昆曲让他频频挠头。昆曲中有许多典故、掺杂着苏州方言和生僻晦涩的字词。为了在翻译时将这些东西“原汁原味”反映出来,石峻山在翻译每个字词时,都要反复斟酌,在脑中“回放”表演场景,根据语境推敲含义。他还阅读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小说,查阅了很多典故。
2006年3月,省昆剧院大戏《桃花扇》赴京演出。该剧的文学顾问、著名诗人余光中专程从台湾赶去观看,对该剧的英文字幕赞不绝口,表示这是他看到的戏曲中译英文字最优美、意思最完整的。而这美丽的译文,全部出自石峻山之手。如今,省昆剧院上演的80多出折子戏中,石峻山已为30多出配了完整的英文念白字幕。
“昆曲应该传到国外去”
在昆剧院,石峻山每月有1500元的薪水。与他之前做兼职翻译一字一元钱的收入相比减少许多。然而石峻山非常开心,“我非常喜欢、热爱昆曲,工资低一点也无所谓。”
除了赶译剧本外,石峻山还奔波于南京各高等院校、旅行社等地宣传昆曲,用中文向中国人宣传昆曲,用外语向外国人介绍昆曲。目前,已有40多名在宁老外成了昆剧院的常客。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桃花扇》明年还将去瑞士等国巡演。
不久前,石峻山所写的一篇有关昆曲的论文在加拿大一家杂志上发表。目前,他正在写一本英文昆曲折子戏的书,准备出版到海外。“昆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艺术,应该传到国外去。”
今年2月,石峻山必须回国读研,选择的专业依然是东方戏曲文化。责任心极强的他,为了使手上的工作不“断档”,特意“游说”他的英国同学来“接班”。目前,这位英国姑娘已经“飞”来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