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被称为中国顶级豪宅的“上海汤臣一品”终于打破连续8个月零销售纪录,以1.3亿元的成交价格创下全国公寓楼盘成交价的最高纪录,买主是来自东南亚的华人;而此前,被称为“中国楼王”的上海紫园8号别墅,同样也是以1.3亿元卖给了境外华人。此外,价格从二三十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的房子,华人购买者的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养老·商务·度假
在回国买房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叶落归根的第一代移民。他们往往外语不是很好,在国外总没有归属感。尤其是退休后,身边的华人朋友不多,外国朋友又相交不深,孤独感更为强烈。同时,收入也不高,仅靠积蓄或政府的养老补助生活,日子并不宽裕。拿着同样多的钱,回国生活就舒服多了。因此,回中国养老成为很多第一代移民的选择。
在美国辛辛那提生活了20年的施女士,刚在北京买了房子,准备回国养老。“如今,国内大城市生活很舒服,吃住条件和国外没有什么差别,而且生活习惯还更适应,尤其是食品。”她出国20年就想北京一样东西——糖蒜,虽然自己在美国也做,但是总觉得蒜的味道不对。而且国内的生活费用较低,可以提前退休,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晚年生活。
此外,有些华侨华人因商务、度假的需要,经常回中国,干脆在国内购买了自己的房子,与住旅馆相比,既省钱又方便。
居住在纽约皇后区白石镇的张女士虽然嫁了一个白人律师,但也在北京朝阳区距母亲家不远的一个小区买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中档商品房。经常回国探亲旅游的张女士说,以前每次回家都要住酒店,还不如把住酒店的钱买了房,这样回国吃住要方便很多。
由于他们不可能在国内花时间搞装修,华人购房者几乎都将目光锁定在精装修的楼盘。
买房是为了投资
回国买房的华人,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增值考虑的投资需要。虽然近几年来很多国家的房价也在不断上涨,但速度远比不上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大城市。
南加国际地产专家刘静说,自己2年前在上海购买的20万-30万美元的套房,现在市场价已经接近55万美元。而每个月租金为2300美元,实际每月偿还贷款仅需1000美元,投资回报之高毋庸置疑。
在华人聚居的纽约,主要中文报纸上经常出现大幅的国内商品房广告,不仅如此,不少国内的房地产商还在那举行了推广介绍会,由中介代理详细介绍房地产情况,听者十分踊跃。有的房地产商甚至在华人中组织了“购屋旅游团”,专门吸引在美华人回中国买房。
前不久,来自美国硅谷的华裔购房团在苏州签约买下23套国际公寓,他们表示,在苏州购买国际公寓,主要是为了投资。这23套国际公寓地处苏州金鸡湖畔,每套房的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均价为每平方米1.6万元。在这批购房者眼中,这个价位比较适中。
7月24日,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对境外个人、机构及外资房地产开发商均有相关的政策管制。其中境外机构在境内设立的分支、代表机构和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超过1年的境外个人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的商品房。华侨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内限购一定面积的自住商品房。7月25日,北京市率先发文明确“自住房”定义,称华侨只能在北京购买一套自住房。
来到大陆时间最长的外资房地产开发公司凯德置地则认为:限制外资进入楼市的政策将增加外资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肯定会对所有外资房地产企业的在华业务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他们在中国的长期投资方针。
遭遇银行贷款瓶颈
国内的房价,和纽约等城市相比,要低很多。尽管如此,大部分海外华人回国购房还是得依靠银行贷款,这成了他们在购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据介绍,有固定收入的华人更容易获得中国银行的贷款,但是如果个人名下房产多,中方银行会认为风险大拒绝贷款。另外,在中国买房首期付款额度都比较多,在20%以上。有时甚至需要50%的首期付款才能获得贷款。因此,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各方努力的焦点。
有的跨国银行另辟蹊径,专门针对海外华人购买大陆住房设立专门的服务。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汇丰银行就为外国护照持有者和香港、澳门、台湾永久居民提供了楼宇按揭贷款服务,还特别提供港币、美元或人民币贷款,一手房产之贷款年期最高可达30年。二手房产最高可达20年。
巨大的市场潜力
有人做了一个分析,北美洲有华人600万,大都能承担起50万元人民币的购房成本。假设有10%的人,即60万人前往国内购房,以三口之家计算,就有20万套房产的市场潜力。按照每套50万元的价格计算,就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华人回中国购房的市场潜力相当可观。
除了北美,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洲也有大量的华侨华人,同样对中国的房地产具有强大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