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有创意的自我,透过困难的阅读、惊奇的旅行,发现不一样又深刻的自己, 你就会遇见创意。
在制造业的年代,每个人都活在非常安全的环境。制造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性比较低的社会,它的工作逻辑是效率的、纪律的、按部就班地学习和成长,所有东西都有迹可循,让人觉得安全感比较高。
在创意的社会中,你的idea却必须朝生暮死,你的身体要随时适应流动,你的公司可能倒掉了或者被人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消费者变化多端,你永远抓不住。
生存在现代这个社会应该满痛苦的,这个痛苦来自于你要开始有创意。在制造业的社会里,你只要有生产力,没有自主性反而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在现代,自主性代表生产力,进入个体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社会给你的压力──给我你的创意!
阅读有方法才有想法
创意本身和一个人的主体性绝对有关。假如你不变成主体,就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有创意。那么,人要怎么变成一个主体?方法就是阅读。
看书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臣服式的阅读,先向作者投降,你才知道作者要讲什么。这是个不容易的习惯,大部分人都没办法度过第一关,就觉得书很难,或是书里讲的东西和你过去的信仰不太一样。90%的人看书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有知音,但那是没有帮助的。
第二阶段则是展开对话式阅读,也就是批判式阅读,以作者认识的世界或告诉你的知识和想法为基础,开启你和作者的对话。
我大学的时候都去读很难、远超过我能力的书,死啃、硬读,强迫自己。读书有个好处,你可能看五本书都看不懂,但是每本书都会帮你看懂多一点。读书很辛苦,可是肉体和心灵的痛苦是创造主体性的一个条件。痛苦来自于很多茫然不知所措、不理解,可是你又要找出路、找答案。
一般人若现在没有读书的能力,可以从看经典着手,例如《罪与罚》、《卡拉马助夫兄弟们》等。读经典是要开发深度自我的能力,找出有创意的你。
旅行愈困顿愈有体验
旅行也是一个激发灵感的方式,因为旅行带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境地,让你各方面都碰到困难。你要面对未测的危险、语言的障碍、连用餐都不晓得怎么点菜的尴尬,当然这是指自助旅行。
我有过很多奇怪的旅行。例如1989年我到中国自助旅行,从北京包了一部车一路开到西安。那时候大陆只有碎石子路,坐了一天车,到了旅馆里,身体都还在摇晃。我们在陕北时,路上肚子饿,就敲人家的窑洞,“大婶,肚子饿了,能不能煮个饭吃?我们给你钱,煮饭给我们吃。”我们走到哪里住到哪里,找不到旅馆就再往前行,我也在冬夜里住过没电没暖气的招待所。当你过得很轻松舒服时,其实不会有深刻的体验。
1991年,我又到欧洲自助旅行,从巴黎开车到开罗,路上各式各样的状况都有。车子被拖吊、吉普赛小孩抢你的钱、在罗马碰到新纳粹。当我们到达文西机场准备还车前,先将车上的一大包垃圾丢掉,回到停车场取车时,四辆警车把我们团团围住,那时候发生不少亚洲人进行的爆炸案,我们被当成恐怖份子了。不过,Nothing to lose,日复一日像齿轮一样的生活令你我疲倦,旅行充满了我们期待的惊奇。
不怕辛苦往深处挖创意
创意永远可以学习。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有创意的你,一个是没创意的你。要让自己有创意一点,是透过生活的改良,重点是发觉自我,因为有创意的你藏在很深的地方,你要把他挖出来。这个过程很辛苦,因为认识自我并不是太顺利愉快的经过,然而你会找到真正可以完全自我开展的内在,你会愈做愈有趣。
所有东西的创意都不是凭空而生,背后都对应着某个时间和体力的钜额付出。现代人要怎么样有创意?就是你要往自己最恐惧的地方前进,并永远挑战大家都认可、深信不疑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