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简繁体之争,可以说是“说辞不依丶各执己见”。对于应该推广哪种字体,甚至还引发了“爱国论”的探讨。
据香港《明报》报导,内地知名学者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去年11月在深圳读书论坛上,表达了取消简体字丶恢复繁体字的独特观点。她认为,繁体字并不影响书写,现在大陆人使用简体字的同时还要另学繁体字,更加麻烦,应该赶快取消简体字,恢复繁体字,并提倡读古文,不要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如果恢复繁体字,中港台的文字障碍也会马上消失。
据《南方周末》报导,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建议在小学选读繁体字。他认为,自50年代末汉字改革以来,简体字的不足日益暴露,青年人的古文化水平低,难与港台比肩,因此呼吁两种文字平行使用,让时间来判断孰优孰劣。
茅于轼在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大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都是用繁体字保留下来的。近40年内地虽然在将文献的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和所保留的全部文献比起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新一代青年人不识繁体字,阅读古文献很困难,就不愿意接近它们,结果使得中国伟大的古文化和广大人们相隔离。相比之下,台湾的青年人了解古文化的程度就比大陆青年人的强,因为台湾的青年人不存在这种困难。这样下去再过几十年这个差别很可能会越来越大,最后大陆上或许只有专门研究古文化的人才懂得这些繁体字所记载的文化,其他人士都变成了不懂传统文化的“现代人”。
争议随之而来,反对方认为传统文化并不一定非以繁体字为媒介,况且,如此艰深的学问有专业人士足以,不需要人人皆通。 报导中指出,其实,知识界一直有繁体字存废之争,而这次的辩论则再次提醒人们对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文字改革进行必要的反思。
目前,推广简体字在中国大陆,台湾丶香港均依然延续使用繁体字。追根溯源,繁体字起源于中国古老文明。各种变迁都无法改变5千年中华文明中文字文化的深邃内涵,及其历史呈传。历朝历代均未曾因为朝代的变迁,而将文体政治化,利己化。如果硬将“简丶繁”体字进行爱国化教育,那就是爱中华古老文化5千年的神传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弘扬中华文明。